第1版:要闻

龙支付、苹果付、闪付,你能分清吗?

  2016年底,龙支付来了。
  2016年初风靡一时的苹果付、三星付进展如何还不清楚呢就又有一种支付登场。同时,几乎每一张有银联标志的银行卡,上面还有“闪付”二字——其实绝大多数人没有体验过闪付功能。再加上已经大范围使用、非常方便的微信和支付宝,各种支付让消费者眼花缭乱,不由得要问,简单的消费行动,有这么多的“支付”,到底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对消费者来说,又该如何选择其中的一种呢?
各种支付“出身”不同
  对消费者来说,龙支付、苹果付、三星付、闪付、微信支付和支付宝,都是支付工具,用起来也大同小异。但是,他们其实是有很大差异的。
  工行山西省分行财富管理中心的张杰经理说,最简单的差异就在于闪付功能是不需要和POS机接触,挥卡就能支付。龙支付、苹果付和三星付是挥手机支付。微信和支付宝需要扫二维码付。如果POS机不支持闪付功能的话,挥手机支付就不能进行。
  有必要说说闪付。人行太原中心支行有关人士告诉记者,闪付是银联发行的符合国家金融标准的非接触式也就是感应支付。云闪付是闪付的升级,是银联2015年推出的使用虚拟卡代替实体卡并且支持闪付的新服务,也就是苹果付和三星付的使用方法,但是必须在具有非接功能的POS终端上使用。
  微信和支付宝是互联网公司的金融产品,使用工具也是手机,但是消费者支付的金钱需要先进入第三方平台,然后再转给商家。龙支付、苹果付、三星付和闪付的金额则可以直接进入对方的银行账户。
  从载体上来说,龙支付、苹果付和三星付的载体是手机。需要手机上下载一个APP软件,就是手机的一个附加功能。从“出身”来说,闪付和龙支付是银行的产品,苹果付和三星付是基于手机的一个系统,微信和支付宝则是互联网平台的工具,大家渠道不同。
  2017年1月刚推出的龙支付,又有一些新特点。在此之前,各家银行推出的“扫码支付”一般都不支持其他银行的卡绑定,龙支付则是全卡产品,不管是哪个银行的卡,都可以使用,实现了对他行客户的覆盖,相比而言,比较宽容。
本质还是银行间竞争
  记者采访发现,各种支付的竞争,归根结底是银行的竞争。
  在银行角度看,苹果付、三星付、微信和支付宝不是相同的业务,不存在竞争。相同之处是他们和闪付一样,都需要捆绑一张银行卡。也就是说,银行之间的竞争不在于用微信、支付宝还是苹果手机,也不在于用闪付还是龙支付,而是在于对客户的竞争。
  以苹果付为例,用苹果手机的人很多,哪家银行不开展这个业务,也许就会流失使用苹果手机的客户。银行更重视的是,客户用的是哪个银行的卡?怎么样满足现有银行客户的多样化需求?如何通过新设备、新方法、新渠道、新业务扩大客户规模,而不是谁用的微信,谁用的支付宝等等。
  和基于手机上附加一个系统的苹果付不同,龙支付是目前最具竞争力的支付。闪付是银联推出的,每个银行的卡只要有银联标志和闪付标志都可以有闪付功能。龙支付是建行开发的,有银联的闪付功能,也有建行自己的独特功能。而且,建行本身就是银行,可以在龙支付平台上开展更多的业务。这一点是微信、支付宝和苹果付无可比拟的优势。
  建行山西省分行个金部高级经理牛瑞聪表示,龙支付最大的优势是整合了现有网络支付、手机支付、移动支付等全系列产品,新推出了可以和微信媲美的建行钱包和二维码支付两个全新产品。也是人民银行《条码支付业务规范》正式发布后业内首款开通二维码支付功能的革新产品,具备了建行钱包、全卡付、建行二维码、龙卡云闪付、随心取、好友付款、AA收款、龙商户等八大功能。记者的理解就是,今后买菜吃饭干啥的,用龙支付可以直接刷手机从银行卡付账了,不必担心微信钱包里的钱够不够用,也省下了从微信钱包往银行卡提现的手续费。
  看来,今后银行之间的竞争又多了一个内容。线下扫码的微信、支付宝,迎来了全国性商业银行、银联等多头竞争的局面。
支付的安全性如何?
  对金融消费者来说,用哪个支付都行,关键是方便和安全。
  其实,安全不安全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
  2016年苹果付推出时,安全性是主要宣传点。一般使用手机银行、微信和支付宝等,有一张和手机号码捆绑的银行卡。每一次使用时,商场的POS机、自助柜员机、消费时扫的二维码等等,都会留下银行卡信息,给犯罪分子造成可乘之机。苹果支付则不留银行卡信息,使用虚拟账户。这个账户上银行卡账号只有最后4位数,另外有一个设备账号,这个专用的19位苹果账号是唯一的,一张银行卡在一个手机上只有一个虚拟账户。倘若苹果手机在商店留的密码泄露出去,也会有隐患。相对于到处留银行账号的支付方式来说,较为安全而已。
  我们在非银行场所使用银行卡,都会有一个动态口令牌,每次使用要输入再确认一下,用物理手段保障最后的安全。各家银行在这个方面文章做尽,大同小异。牛瑞聪说,龙支付有ATM刷脸取款和声纹取款功能,一举囊括了当前各大主流新型支付技术。
  人行太原中心支行的有关人士告诉记者,2016年12月1日,央行对个人新开账户实行分类。除了结算账户管理外,在支付账户上也实行了分类。每一类都有对应的交易限额和交易时效,扫码验证限定于日常小额交易场景。数额达到一定量,还要再次验证等等,都是为了支付安全而制定的规矩。人行和公安部门还建立了冻结扣划系统启动机制,只要一报警,就能及时启动,追回被骗资金。整体来说,安全性比以前增加了。
  另一方面,无论央行、商业银行和公安部门如何出政策、改进设备、及时追钱,金融消费者提高警惕是第一位的。因此,记者采访的银行业人士都再三强调,身份证不要和银行卡放一起,银行卡密码不要和身份证号码设置一样,万一出事要及时给银行打电话……
  只要你自己小心,注意安全,不要马虎,不要贪财,骗子就不会成功。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04期

  • 第2017-01-27期

  • 第2017-01-26期

  • 第2017-01-25期

  • 第2017-01-24期

  • 第2017-01-23期

  • 第2017-01-22期

  • 第2017-01-21期

  • 第2017-01-20期

  • 第2017-01-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