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必须要找准战略目标。这个目标还须符合时代的大背景。这一次,山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
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对当前所处的时代有一个准确定位。
这是一个市场全球化的时代。每天24个小时,国际市场风云变幻,供求格局此消彼长,环球同此凉热,我们挡不住、躲不开、绕不过、跑不了,不管你接受不接受,全球化的市场之海就在那里,你不试着下海游泳,就会被涌过来的海水淹死。因此,对于每一个山西国企来说,每一个判断、每一项决策,都要学会从市场的角度去考量,在全球化的格局中去定位。
这是一个分工专业化的时代。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时代发展的趋势。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每一个领域都在细分再细分,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有精专尖,每一个专业领域都有巨无霸。大家都在争相把长板拉长,把最拿手的手艺做精,别的统统交给别人。三头六臂什么都干,十八般武艺样样都耍,自己包打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
这是一个合作共赢的时代。“合则强,孤则弱”,体现在企业层面,无论是产业链条化、企业集群化,还是公司股份化、混合所有制,都是合作共赢理念的实现途径。如今很多创新者都在玩“跨界”、搞“拼缝”,归到一点,背后都是合作共赢的商业思维。与此相对的概念就是“单干零和”,自己单打独斗,把自己关在黑屋子里,躲避了风吹雨打,也隔绝了阳光雨露,终将被时代淘汰。
这是一个产融结合的时代。产业实体始终是经济的心脏,金融资本则是现代经济的血液。离开了金融,实体经济只能自我循环,一镐头一镐头地慢慢干,干得再好也就是算术级的增长。而有了金融的结合,实体经济就能几倍、几十倍地放大实力,开展蛇吞象式的并购重组,迅速整合资源,干得好那是几何级的增长。
这是一个科技与人才成为企业制胜法宝的时代。现代企业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的较量,是人才的较量。企业要想有超强的生命力,要靠科技、靠人才,而不是靠资源、靠政策。晋商的精髓是“无中生有”。什么是无中生有?就是不靠资源靠头脑。晋商前辈们资源和市场两头在外,能称雄五百年,靠的就是脑袋。
这是一个不进则死成为时代潮流的时代。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一个正常的市场,只有企业生生死死才能够循环往复不断前进,这是自然的规律,也是经济的规律。思路决定出路、决定生死。不思进取,不思转型,一定会被淘汰,没有安乐屋可以躲藏。这是时代的潮流、发展的大趋势。
在准确地把握住时代背景特征之后,我们就可以对号入座,冷静深思,明晰山西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战略方向。这就是:
对标国际发展的大潮流,产业要从封闭走向开放。这些年我省社会各界有一个共识:山西落后的核心问题是不开放,不开放的根源是产业不开放,连带着社会各个方面也就跟着不开放。渴望扩大开放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走出去”、“请进来”、“产业开放”将是下一步的战略选择之一。
从“贪大求全”向专业化发展。做大做全的思维惯性,曾经让我省的国有企业没有限度地延伸产业链,甚至搞大量与主业完全无关的副业。缺乏专业化就没有核心竞争力。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是我们的战略方向之二。
从单一独资向股份化发展。对国企而言,股权多元化将带来天然的股东制衡,是规范公司治理的根基。对国资而言,股权多元化意味着国有资产资本化,可以加快向“管资本”“管股权”转变,不必再事无巨细地“管资产”“管企业”,让国有企业完全地走向市场;同时,股权多元化可以让国有资产动起来、活起来,在国资层面灵活地吞吐资产,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进退,更好地优化国有资本布局。
从闭路循环向产融结合发展。产业和资本结合才能撬动更大的市场。当前我省的国有企业不缺劳动要素,缺的是资本要素。通过产融结合,可以实现“金融疏通血液,产业提供利润”的良性循环,可以迅速提高产业集中度,做大企业规模。在国资国企改革过程中走产融结合之路,定会使产融双方实现双赢,比翼齐飞。
从重资源、重政策向更重人才、重科技、重创新发展。国有企业重视资源和政策,这是基因的本能,是中性的。但是放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放在资源配置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改革潮流中,它是一种劣根性,是贬义的。山西的国有企业,一定要转变思想、调整思路,以战略的格局、长远的视野、无比的耐心,彻底摆脱长期以来对资源、对政策的路径依赖,踏踏实实地加强技术创新,更加重视人才,激发出企业的内生动力。
从僵而不死向有生有死的自然状态转变。在我省的国有企业中,僵而不死的企业还为数不少,已经成为企业提质增效、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是企业减利的重要出血点。优胜劣汰是市场规律,违背规律就要付出代价,代价是社会的效率降低和资源浪费。所以在国资国企改革的过程中,“僵尸企业”一定要按照市场规则坚决出清,低效、无效资产一定要舍得退出盘活。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