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山西国资国企改革正处在由量变到质变、即将获得突破性推进的爆点上。不仅仅是省委省政府决心坚定,国资国企翘首以盼,全省广大人民群众和社会各界也对国资国企改革寄予厚望,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改革、呼唤改革的社会氛围。
基于此,我们深化国企国资改革,必须进一步统一思想、解放思想,敢于破除一切阻碍国企国资改革的落后的旧的思想观念、旧的行为方式、旧的政策措施,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在改革的道路上大踏步地往前走。
围绕山西国资国企如何改革发展,需要科学正确地认识改革过程中的十大关系,去伪存真,迎难而上,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心无旁骛、义无反顾地朝着改革目标坚定地前进。
一是关于改革与稳定、与安全生产的关系问题。改革和稳定都至关重要,但在特殊的阶段是要有所侧重的。一方面我们对改革中的“不稳定”问题要有一定的心理承受能力,要有判断力,一定要敢于正面发声,教育、引导干部职工懂得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少数与多数的关系。另一方面,作为企业领导者,还要在改革中善于制造“小动荡”,通过不断的“小动荡”来避免“大动荡”。如果我们迎难而上,勇于担当,通过科学论证、果断决策,把风险防控做好,改革反而能化解矛盾,达到更高层次的稳定。安全生产是企业的生命线,越是在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级干部越要更加重视安全生产。如果安全生产出了问题,那是干部失职,不是改革惹的祸。
二是关于新动能新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关系问题。必须强调,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绝不是要抛弃传统产业,恰恰相反,传统产业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山西经济的基础和顶梁柱。山西的传统产业通过技术改造提升,通过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很多领域都可以实现从传统向现代的蝶变。在看待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这个问题的时候,不要非此即彼,而是希望通过相当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实现传统产业与新型产业的此消彼长,逐步解决山西一煤独大的困局和对重化工业的依赖。
三是关于效益与规模、“里子”与“面子”的关系问题。这些年,我省一些企业为了“世界500强”之名头,做得很辛苦,为了做大规模、做大数字,有的企业在那里自个儿辗转腾挪。“面子”是有了,“里子”却伤了。我们不要虚假的“规模”,我们要的是企业“瘦身健体、固本培源、提质增效”。 如果有企业通过不懈努力,以强大的竞争能力和市场影响力跻身世界500强榜单,那当然是山西的骄傲。
四是关于自我发展与产业开放的关系问题。为什么我省国企在股权开放上一直持不积极态度呢?原因在于认为自家的东西好,尤其是煤炭资源,不能好了别人;另外100%自己的东西,自己说了算,要是有别的股东进来,董事会、股东会上就有了制约,就有许多规矩和程序要讲。但是换一种思路,如果我们的煤炭企业中有大型钢铁企业、发电企业的股权,我们的发电企业中有下游用电省市企业的股权,那不仅我们资金上的压力大大减少,市场的互补性作用也将十分明显。内生改革动力不足是省属国企共同存在的问题,推动省属企业股权开放是下一步重大课题,国资委和企业都要解放思想,寻求突破。“不求所有、但求所在、但求所用”,凡是来山西的投资者,不论是国资民资,外资内资,都是我资,一律平等、一视同仁。通过产业开放,引入外部股权,将对省属国企改革起到特殊的“催化”作用。
五是关于在改革中处理好市场与政府“两只手”的关系问题。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在这一次的国资国企改革中,尽可能不用简单的行政手段作决定,不搞“1+1=2”或拉郎配式的合并重组,而是要更多地在资本层面下功夫,特别是要用好用活18家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平台,大力推动国有资源资产化、资本化、证券化。多从资本层面推进改革,还有一个重要好处,就是尽量减少触碰个体——人的利益,有利于推进改革并减少改革进程中的震荡。当然,政府这只手在关键时候关键环节要发挥作用。特别重大的改革,政府要加强领导和指导,国资国企涉及布局和结构上的改革,政府必须有科学的谋划,改革推进过程中遇到各种表现形式的阻碍,政府必须行使权力,全力推动。
六是立足山西与走出去的关系问题。在全球化的时代,走出去的企业才可能创造更大的利润。山西历史上有晋商走出去的传统和辉煌。如今我们要有敢于走出去的豪气、胆量,也要加快培养走出去的本领。在国企走出去的问题上,省里支持省属企业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和能力积极投身“一带一路”,也支持省属国企走出山西到全国各地发展壮大。
七是关于改革过程中的战略和战术问题。山西国资国企改革是一场大型综合战役,在谋划这场战役的时候必须十分清醒,战略上藐视它,战术上重视它。在战役推进过程中,除了把握好点和面的关系之外,还要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关系。少做减法,多做加法;少动个人奶酪,多方做大蛋糕;“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在改革过程中一定要优先考虑好广大职工群众的利益,在今后的分配政策上,要不断使国企员工有更多的获得感。有人反映,国企改革中真正有抵触和想法的往往是各级领导干部,还有就是省属国企管理层级多、干部多。对此,各单位都要当作工作重点去解决,制订分阶段目标,要用好中坚力量,其他的要淡化行政级别对应,最核心的是不能养着闲官、拿着高薪。
八是关于国资委如何“放、管、服”的问题。在这场国资改革攻坚战中,省国资委自身的改革必须提上日程。首先要解决“放”的问题,以管资本为主出台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其次是“管”的如何管好。国资委管好目标的制订和考核,根据考核结果管好干部;管好国有资本布局,划出禁止企业涉足的红线;履行好省委、省政府赋予的基本职责;抓好党的建设。几条主线牵起来,纲举目张。国资委要建成国企之家,要把监管和服务融为一体,监管是为了企业健康发展,服务是为了企业加快健康发展。
九是关于做企业家和做官员的关系问题。一般来说,优秀的企业家往往心无旁骛,有一颗执着心,不唯上只唯实,听“领导”的话,更尊重市场规律,眼盯“官场”,更盯“市场”。省属企业的领导们应该有职业生涯设计,想干企业就沉下心来抓改革发展。如今省属国企的领导们都已经不用再为生计发愁,完全可以放下“小我”,舍弃“权利”,为山西经济真正的转型升级和山西的未来,轰轰烈烈、痛痛快快干上一场,成就一番伟业。
十是关于办好企业与尽好社会责任的关系问题。在这个问题的处理上,山西国有企业需要反思总结。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它的使命就是要为投资寻求回报,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依法纳税、雇工就业是其回报社会的主要方式。对当前各级党委政府要求企业另外承担的社会责任,关键是看企业如何去落实。
理顺了这些关系,也就明白了此前面临诸多困惑和问题,这不是企业家们不聪明,也不是不想改,而是多年来有许多思想禁锢套在大家头上、身上。现在有了前所未有的大环境,省委、省政府催你改、赶你动。所以,企业家们莫迟疑、快奋起,在广阔的市场海洋中大显身手吧。
本报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