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已立春,但天气依然非常寒冷,阳城县河北镇河北村村民韩米林一起床,就迫不及待地来到自家楼台,察看太阳能光伏发电情况:“一天能发电30多度,折算下来收入30元左右,还不错!”老韩心里喜滋滋的。不远处,村活动中心的屋顶上,数百块太阳能发电板依次排列,在阳光下格外耀眼。
得益于从中央到地方强力推进脱贫攻坚,靠着光伏发电项目,河北村不仅集体经济破零,100多户村民各自每年有将近万元的稳定收入。
“希望好政策可以持续”“希望孩子们念更多的书”“希望日子越过越红火”……春节期间,记者走访了我省部分刚刚脱贫的农民,他们在欢喜过大年的同时,也对新春寄予了更多期待。
王安民:今年不用借钱过年了
“我没啥好说的,新的一年就是更加努力工作,争取一年比一年过得好。”聊起新年,沁县定昌镇栋村村民王安民微笑里透着自信与坚定。
以前每到年关,对于王安民家来说都是一个坎儿。王安民一家五口,上有近80岁的老母亲,下有一儿一女,女儿正上大学,儿子上高中,爱人身体还不好,他是一大家子的顶梁柱。可他没文化、没技术,一直都靠种几亩玉米生活。几年前,因为长年劳碌,营养又跟不上,他得了胃穿孔,手术之后不能干太重的活,家里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
2015年,听说定昌镇政府和当地的龙头企业潞宝集团推出了资产收益扶贫的新政策,即采取“企业+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资产量化、资金投入、股权明晰、固定分红”的方式带动贫困户脱贫,就参与了进来。
本村能人任林胜个人筹集资金470万元,政府下拨扶贫资金60万元,建起了“沁县鹏胜养殖有限公司”。鸡苗、疫苗、饲料全部都是潞宝集团提供,鸡出栏后,潞宝集团也全部按合同价收购,对养殖户可以说是零风险。
这对入股贫困户更是一个脱贫的契机。去年王安民家人均入股分红604元。另外,王安民在鸡场上班挣工资。“我们的肉鸡是43天出栏一批,每出栏一次,我给工人们发一次工资。今年已经出栏7次。王安民连工资带奖金共领了45000元。”任林胜说。
“年年都得打饥荒过年,今年不用了。”王安民说着,眼里泛起了泪花。
杜杨军:今年我要搬新家
“今年我们就要搬新家了。这都是咱村干部和第一书记曹晋龙跑前跑后给办的好事。光选搬迁村的地址就不下三次,要不然早就住上了。”说起自己小日子的变化,乡宁县尉庄乡仁义村村民杜杨军抑制不住欣喜,走进杜杨军家的窑洞,顶子上几根横梁掩藏在白灰和泥皮中间,后墙上还有一处一米见方的裸露在外的胶泥土。杜杨军解释说横梁是用来稳固窑洞的。以前裸露的地方过年时都要用泥皮再裹一下,因为今年7月份就要搬到新房了,所以就没有再裹。说起窑洞的年龄,杜杨军说自己也不清楚,“估计有40年了吧,反正我是出生在这里。早就是危房了,如果不是加了横梁根本就不能住了。”
仁义村属于黄土残垣区,土质松散,地质灾害严重,在这种土里打的窑洞本来就不很结实,遇到雨雪雷暴天气极易发生自然灾害。全村296口人,7个自然村没有小学、幼儿园。易地搬迁成为村民们脱贫致富的首要选择。
小时候,杜杨军因为得了小儿麻痹没有及时医治,腿落下了残疾,无法下地劳动,无法骑自行车、摩托车,进村出村对于他来说都是难题,更不要说脱贫致富了。2006年,杜杨军和同是小儿麻痹的吉县姑娘史成娟结了婚,在大家的帮助下,杜杨军开始了摆水果摊的日子,最开始,推着一个小车到处转,后来慢慢在县城有了自己的摊位。2016年,靠着自己和妻子摆水果摊的收入,杜杨军一家脱了贫。
李虎山:破天荒地过了一个亮堂年
今年春节,对于长子县常张乡南韩村村民李虎山来说,不同寻常,不但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年前还搬进了新房,李虎山今年60岁,80多岁的父亲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母亲智力有障碍。他的妻子是个不识字的先天性聋哑人,因为家庭贫困,儿子去高平当了上门女婿。夫妻俩相依为命,平时依靠种地和外出打工养家糊口。前几年,李虎山的妻子先后两次住院,不但花光了家里的微薄积蓄,还欠下了外债。2014年,李虎山成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包扶干部刘福虎和许雪莉成了他家的常客。
身为总农艺师的刘福虎,给李虎山报了蔬菜技术培训班,让他学习掌握了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之后又介绍他到村里的科海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去打零工。李虎山聪明勤快,干活麻利,公司有活就喜欢叫他。同时,村里又帮李虎山夫妇申请了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和大病救助,加上粮食直补和种粮收入,2016年,李虎山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改善,不但跨越了贫困线,而且有了一些积蓄,这让李虎山终于有了盖新房的勇气和胆量。在亲朋好友的帮扶下,李虎山终于盖起了四间宽敞明亮的水泥砖瓦房。
龚日明:不会仅仅满足于温饱的生活
雁北塞外寒风凛冽,怀仁县云中镇南街村村民龚日明屋内其乐融融,去年,龚日明一家不仅通过养羊卖羊获得了可喜的收入,而且羊饲养量已经达到30多只,加上光伏发电带来的收益,以及低保补助、煤炭补助、计划生育补助、养老保险金等,全年纯收入达到16600元,人均纯收入达到5533元,实现了脱贫增收、稳步提高的目标。龚日明喜滋滋地说:“眼下正在办理退出贫困户手续。”
龚日明现年72岁,妻子63岁。他们仅有的一个女儿已经41岁,自2014年出走后至今未归,留下大脑痴呆的儿子由龚日明老两口抚养。两位老人仅依靠种植6亩玉米地勉强度日,而且年龄已高,劳动能力较弱,2015年人均纯收入仅有1828元。
怀仁县精准扶贫工作启动后,龚日明一家被纳入精准扶贫帮扶对象,工作队结合龚日明家庭实际情况,从急处着手,首先协调县住建局对他家的危房进行重建,让他们住进了宽敞、明亮、温暖的新房。针对老人年事已高、劳动能力弱的实际情况,协调农委新建羊舍55平方米,县畜牧局送来25只羊。同时,他们还帮助龚日明安装了屋顶光伏发电设施。
龚日明激动地说,经过结对帮扶工作队一年来对他的帮助,使他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现在的生活真好。他表示,不会仅仅满足于温饱的生活,还要继续加倍努力、自力更生,撸起袖子、甩开膀子加油干,早日实现小康生活。
杜理: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
“今年村里又给咱每家每户发了大红灯笼和配套光源电线,团中央帮扶以来村里年年都有新变化。”杜理是灵丘县武灵镇韩家坊村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当上村里的护林员。“咱今后的日子肯定会越过越红火。”老杜满脸荡漾着笑容。
韩家坊村是团中央定点帮扶村。近两年来,团中央扶贫工作队还积极帮助村里调整产业结构,建设日光温室大棚50栋,每年创收100多万元,带动40余户村民走上致富路。
“走,我带你到村里转转,这是投资90余万元建成的公园和中心文化广场,这是投资43万元新建的村卫生所和文体活动中心,这是投资300多万元建成的村小学……”杜理一边带着记者在村里转悠,一边如数家珍地数说着村里的新变化。围绕建设美丽富裕幸福新农村目标,村里组建了村环卫队,配置了垃圾清运设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主街道铺设了污水管网,新修了护村坝等等,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里的环境好了,社会风气也跟着起了变化。现在村里打麻将的人少了,往农家书屋里钻的人多了。”杜理说。村里还制定了村规民约,在村主要街道和村委会院内绘制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弟子规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墙,组建了秧歌队,充实了农家书屋,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村风民风有了很大改观。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