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我省打造粮食流通转型创新“升级版”

  •   加快粮食流通现代化,实现全省粮食流通行业转型升级。图为晋谷昌公司集仓储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化粮库。 本报记者 王晓华 摄

  •   加快“山西粮食”步伐,走出“山西粮食”路径,彰显“山西粮食”气魄,交好“山西粮食”答卷,体现“山西粮食”担当,补短板直面五大难题,2017年 ——
      在提升粮食安全保障和粮食产业经济发展能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为全省居民提供绿色、健康、优质的粮食产品上加快山西粮食步伐;在粮食行业转型创新发展,着力构建“五大”体系中走出山西粮食路径;在创新体制机制,深化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彰显山西粮食气魄;在创优发展环境,构筑良好政治生态中交好山西粮食答卷;在肩负责任使命,激发干事创业的热情中体现山西粮食担当……
      2017年的早春二月,生机盎然的三晋大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转型升级、创新驱动”的改革浪潮。在这汹涌澎湃的改革浪潮中,省粮食局逐浪潮头,凝聚起了守护粮食安全、振兴粮食流通事业的智慧,全行业转型升级的步伐铿锵有力。
    激发行业发展内生力——“五新”完美诠释2016成绩单
      盘点2016年省粮食局的“成绩单”,一串串骄人的业绩历历在目,一个个科学的举措落在实处。
      仓廪实、天下安。152.77亿元的收购资金,46亿斤的收购仓容,使有人收粮、有钱收粮、有仓收粮“掷地有声”。收购粮食137.9亿斤,销售粮食189.4亿斤;7亿斤地方储备粮增储任务如期完成,77个县8.97亿斤县级调控粮的清理规范,234个省、市、县价格监测点全线运营……这一切带来的是目标任务超额完成的靓丽佳绩,市场运行平稳的祥和景象,全省粮食保供稳市水平有了新提升;
      科学研判,审慎把控,精准施策。“1+4”发展规划的精心编制,8.3亿斤新建粮库项目的全力推进,223个“危仓老库”、17个军供网点的改造提升,2.7万个农户储粮装具的现代“标配”,粮食产销大会125.1亿斤粮油购销“大单”的成功签约……这一切诠释的是粮食安全工程坚如磐石,全省粮食流通能力迈上新台阶;
      高层重视,一把手坐镇。15部门合力编织粮安考核“网”,11市考核机制上下贯通,全国首家省份考核通知配套出台……而这一切印证的是省长责任制落地生根,粮安工程“堤坝”固若金汤,全省粮食安全责任得到新加强;
      创新引领发展,思路决定出路。110户民营企业“携手”粮食经纪人政策性粮食购销业务的全新“试水”,6个储备企业3069亿元社会资本的高调吸纳,264家粮企4690万元税收减负的积极协调……这一切展示的是发展思路的全面创新,杂粮品牌做大做强,粮企混改面貌一新,全省粮食产业经济实现新飞跃;
      扎实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球形仓储粮、石洞仓生态储粮、绿色充氮气调储粮三项技术领先全国,全面从严治党真抓实干,依法治粮扎实推进……这一切看到的是良好氛围呈现全系统,干部群众神清气爽,粮食事业蓬勃发展的新局面;
      主动拉高标杆,自我加压。以改革创新凝聚体制机制的整体合力,激发行业发展的内生动力,肩负守住管好“山西粮仓”神圣使命的山西粮食人,有力保障了3700万人民群众的“米袋子”安全。
      看得见、摸得着的“五新”,是2016年山西粮食人在迈向现代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征程中的一次新跨越。
    精准定位转型升级新坐标——丁文禄点题“五看”“五问”
      跌宕起伏的内外形势,瞬息万变的市场行情,消费结构、消费质量的不可逆转,供需结构的难以匹配……政策、市场、自然等多种影响因素叠加交织频繁的新变频新变数,都给2017年的山西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更大的压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粮食安全牵一发而动全身,面临着严峻的新挑战,走在进与退“十字路口”的山西粮食人深深明白,重新洗牌已成定局。
      大视野立足实际凝神静思,大格局科学研判内外大势,深刻剖解审视“五看”;高站位放眼全国,重效果布局山西,精准点题“五问”,寻找转型升级突破口,定位转型升级新坐标,全新打造2017全省粮食流通转型“升级版”。对此,“掌舵”省粮食局的局长丁文禄,早已深思熟虑、成竹在胸,并向记者娓娓道来。
      从生产看,粮食品种结构亟待优化。玉米作为我省主产品,结构不优,谷贱民伤,高产量与低效益并存;与此同时,我省优质特色粮食基地少,规模小,精深加工落后,特色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
      从消费看,粮食供给结构亟需加快升级。低端“大路货”多、高端精品少;加工企业“小、散、弱”,市场品牌影响力小;面粉消费市场80%是外来产品,杂粮多但产业链条短,难以满足消费新需求。
      从流通看,流通的现代化程度亟需提升。粮食流通方式粗放,“千人一面”、“万人一米”与柔性精准流通方式距离甚远;信息化水平低,现代物流发展滞后,面粉加工开工率仅达20%;粮食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粮食产后服务落后,损失浪费严重,消费安全隐忧仍存;农民售粮交易方式落后。
      从产业看,粮食加工转化短板亟需补齐。我省粮食产业化水平低,落后产能过剩与需求结构升级矛盾突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名牌产品少,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目前,我省玉米精深加工企业举步维艰,小麦粉加工专用粉产量仅占面粉产量的6.9%,营养强化粉产量仅占1.3%,杂粮初加工约占杂粮产量的15%;2015年全省粮食加工企业总产值176.1亿元,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1.3%,在全国排位25;粮油工业总产能713万吨,在全国排21位。
      从体制机制看,改革创新步伐亟需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滞后,民营企业发展乏力,体制机制不活,创新步伐不快,整个行业活力不足;调控体系、监管体系与市场化改革不配套;产业发展缺乏大项目、新要素、新动能、新人才支撑;不愿为、不敢为、不善为的现象依然存在。
      如何发挥流通对生产的引导作用,促进粮食生产结构调整升级,增加农民种粮收入?如何做大做强我省粮食品牌,满足消费者对健康绿色安全食品的需求?如何加快提升我省粮食流通现代化能力,有效预防和化解各种风险?如何加快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推进粮食产业经济发展?如何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创新机制,深化改革、激发动力、增强活力?
      从生产源头到流通领域,从产业水平到体制机制,从微观产品到宏观大势,丁文禄的“五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剖析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可谓点题精准。而丁文禄的“五问”,又为2017年全省粮食流通产业转型升级找到了关键突破口和最佳着力点。
    补短板直面五大难题——“五转”“转”出升级新路径
      丁文禄认为,如果管理触角还停留在只管系统,不向全社会、全产业延伸,粮食部门“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职责使命就是一句空谈。一个不能为政府担当、为老百姓服务的部门就会失去它存在的必要。
      坚定不移地走创新转型之路,逐步实现全行业浴火重生。这是粮食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一项紧迫任务,也是粮食部门的新使命,更是粮食部门需要努力补上的短板。
      由计划经济思维向市场经济思维转型;由管国有粮食企业向全社会粮食管理转型;由审批管理为主向监管服务转型;由收原粮卖原粮向全产业链经营模式转型;由传统的粮油加工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定制化功能型加工转型。
      做好全社会粮食宏观调控管理,适应粮食供需结构变化的新形势,用大视野、大格局把握粮食市场经济运行规律,在促改革、稳市场、保安全、强能力上担当作为;管理触角从系统向全社会、全产业延伸,认真履行粮食部门“为耕者谋利、为食者造福”的职责使命,为政府担当、为老百姓服务;监管与服务并重,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采取科学有效的监管手段,确保储粮安全、生产安全和质量安全,在产后服务、信息服务、科技服务、政策服务、产业发展服务上展示作为;创新服务模式,从种植环节做起,通过订单收购、优质优价等经营模式,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通过粮食产业园区建设推动从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发展,由保障“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转到推动“种粮能赚钱、吃粮促健康”;加快新技术成果在粮食行业的应用和推广,推动粮食加工业转型升级,增加中高端产品和精深加工产品供应;加快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全面激发粮食行业转型创新的活力,促进粮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
      指向明确,脉络清楚,条条“干货”。如果说丁文禄的“五看”、“五问”,为全省粮食流通行业转型升级找到了破解五大难题的新坐标,那么,丁文禄的“五转”,则是2017年全省粮食流通行业转型升级的改革新路径。
      “五转”,“转”出山西粮食流通行业新天地,处于转型升级关键之年的全省粮食部门,正在为做好转型升级这篇大文章全力以赴。

    本报记者 王晓华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2-16期

    • 第2017-02-15期

    • 第2017-02-14期

    • 第2017-02-13期

    • 第2017-02-12期

    • 第2017-02-11期

    • 第2017-02-10期

    • 第2017-02-09期

    • 第2017-02-08期

    • 第2017-02-0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