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气质量连续4年在山西省11市中排名第一,去年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14天,拥有与过去“煤都”印象完全不同的“大同蓝”——
“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古都灯会成了大同周边游客的首选,在流光溢彩的灯海里,游客畅游其中传递着喜悦,大同的好天气也让不少游客叹服,“常听说‘大同蓝’,今天可见识了。看,大同的蓝天多漂亮!”北京游客张先生在大同南城墙关城上不停地按动着相机快门,指着天空让身边的家人看。
八方游客齐赞“大同蓝”
今年的1月1日,应大同市之邀,央视著名主持人刘芳菲女士游览古城时,一路上,她不仅对大同的厚重历史文化兴趣浓郁,还一再赞叹:“大同的天怎么这么蓝,视野这么清亮,真的太神奇了!”
曾经,大同作为一个重要的煤炭工业基地,在粗放式发展模式和“唯煤是举”时期,大气污染相当严重。2001年,大同市二级以上天数仅为49天;2003年,全国十大污染严重城市名单排出,大同市“榜上有名”。有一个这样的顺口溜:太阳和月亮一个样,白天和晚上一个样,麻雀和乌鸦一个样,鼻孔和烟囱一个样。
而在十年后,大同正式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命名为“国家园林城市”。2016年大同市全年空气质量二级以上,优良天数达到314天。空气质量连续四年在山西省11个市中排名第一。
大同城区退休老人刘飞谈起过去时说:“那时一到冬天,根本看不到太阳,天总是灰蒙蒙的。在大街上转一圈,回家后衣服上准落一层灰,人们轻易不敢开窗户。而现在,每天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开开窗户晒晒太阳,换换家里的空气,暖和的时候还去公园做做早操、下下象棋。”
如今,常态化的“大同蓝”已成为百姓炫耀的说辞,同时也使百姓幸福感倍增。在朋友圈里自豪地晒蓝天白云,也成为许多大同市民的习惯。
“大同蓝”已成为大同新的旅游品牌。从2016年开始,山西省委常委、大同市委书记张吉福,市长马彦平在各种场合多次介绍“大同蓝”,称“大同蓝”已成为大同市的“新标志”“新名片”“金字招牌”。
来参观古都灯会的临汾赵女士就问道:“原以为大同和临汾一样,都是国家产煤基地,空气肯定不是很好,但来了这么多天,发现没有一天天不是蓝的,这么好的环境还是一个产煤城市吗?大同市是怎么做的呢?”
大同市作为山西省最北部的城市,环京津冀,连晋冀蒙,又地处盆地,属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气象扩散条件并不占据优势,如何能够从雾霾中突围而出?
全民动员打响“蓝色战役”
地理学家张义丰说,“大同蓝”不是风刮出来的。许多人认为大同雾霾靠风刮,实则从地理角度分析,大同地处盆地,污染物不易扩散。2001年,大同市二级以上天数仅为49天;2003年,全国十大污染严重城市名单排出,大同市“榜上有名”。如果风能刮走雾霾,就无法解释大同过去持续多年的严重污染。
环境综合整治是一项涉及部门多、点多面广的系统工程、民生工程,需要各级部门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在充分认识燃煤污染和高耗能产业发展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对建成区燃煤锅炉进行分类处置,对41台十吨以下锅炉全部淘汰,对20吨以上燃煤锅炉安装污染物在线监控设施,实施提标改造。
“不光是严控煤污染,我们针对大气的防治也进行了强化。”大同市环保局的一位负责人说道,“政府下达大气污染防治资金1000余万元,巩固古城冬季大气污染防治成果,减排二氧化硫246吨,氮氧化物80吨,烟尘527吨。”
如今,漫步在大同古城区,蓝天白云悠然飘过;远远望去,到处都是绿色;深深呼吸,新鲜空气沁人心脾……
“为了我们的‘大同蓝’,我们的公交车也全部置换成为新能源车和纯电动车。”公交司机孙师傅告诉我们。不光是公交车,环保、公安、商务、财政、交通五部门联合推进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工作,近两年共淘汰黄标车及老旧车30182辆。
“现在出门几乎到处都是公园,不像以前,只有两个。相比较过去,现在住在大同舒服多了。走在街上,总想多吸口新鲜空气……”家住大同市龙园小区的杨大妈,每天清晨总要去御河生态园跳健身舞。
2016年,大同古城墙合龙,护城河全线贯通。环城而建的绿色屏障,使古城空气得到生态净化。全年累计完成园林绿化工程量5.3亿元,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27平方米。
“大同蓝”造福魅力大同
“大同有丰厚的历史遗存,有雄奇的塞上自然风光,有夏季凉爽的气候,而四季常在的‘大同蓝’,正成为今天大同非常重要的旅游品牌之一,值得大力推介,我们要让人们不仅看到一个充满文化魅力的古都,更流连一个无霾洁净的名城。”大同市旅游局负责人说。
“大同蓝”的打造,为大同市经济发展带来机遇,“‘大同蓝’正对大同旅游发展产生不可忽略的推动作用,它的影响力势必会持续显现。”据市旅游局人士介绍。
每年11、12月是大同旅游传统的淡季,去年大同的冬季旅游呈现出淡季不淡的特点。据统计,两个月全市接待国内游客259.68万人次,省外游客占游客总量的38.1%,省外市场主要集中在河北、北京、天津等雾霾严重地区,以观光游览、健康疗养为出游目的的游客占多数,比例为45.4%,大同已成为很多北京、天津人避霾短途游的上选。
“大同蓝”不仅对旅游发展有拉动效应,对大同的房地产销售也产生积极影响。记者在采访中认识的一位京城画家来大同采风之后,很快就在大同买了房,他说:“大同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有文化底蕴,有良好生态,生活成本也不高。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创作,可以夏天避暑、冬天避霾。”
大同是北京的“后花园”,地域区位、环境气候、历史文物、农副特产等资源禀赋,都有利于发展健康产业。
天蓝水清任重而道远。雾霾污染的形成,非一日之“功”,雾霾污染的防治也非一番即成,大同市还将继续联合各界力量,开展长效综合防治工作,为全省环境质量的改善做出新的贡献,打一场环境保护人民战争,努力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生 仝雄成 朱舒琪 石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