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过,大家伙儿陆续回到工作岗位和学习状态中。那些节前到手的年终奖,春节期间收到的红包、压岁钱,都要找个升值的好去处。于是,对于许多稳健型的投资者来说,没风险且比普通银行同期定存收益要高的国债便成了首选。
日前,财政部公布了2017年国债、关键期限及超长期国债以及第一季度国债发行计划,年内首只国债将于3月10日发行。那么,要如何购买国债才能获得更高收益呢?2017年的国债理财还会一如既往的火爆吗?
去年发行9期国债屡遭抢购
要说2016年上半年哪种理财产品比较吃香,国债肯定算一个。尤其对中老年投资者来说,抢购国债似乎成为一种新“风潮”。
去年3月至11月的每月10日都有国债发行,全年共发行了9期,每一期发行后从各家银行工作人员的答复来看,都受到热捧。有些银行网点的国债配额几乎半小时就被抢购一空,甚至还出现过凌晨排队也买不到的现象。工商银行一位职员告诉记者,在他所在的网点,连续三次发售附近的一位阿姨都没买到。
数据显示,2016年3月份发行的首期凭证式国债的票面年利率分别较2015年下降了0.92%和0.9%,其中3年期票面年利率为4%;5年期票面年利率为4.42%。接着出现了自2015年5月份以来,5年期国债票面利率的“三连跌”。11月10日,2016年最后一期储蓄国债发行利率锁定在了3年期3.8%、5年期4.17%,较2015年最后一期凭证式国债3年期和5年期分别下降了0.45%和0.5%。
“其实和前几年相比,国债利率也已经降了不少。目前市场整体资金面较为宽松,就目前的形势而言,以国债、银行理财产品为代表的固定收益投资品收益率将长期保持低位,甚至有进一步下降的可能,对于客户提升投资收益率造成了一定影响。”民生银行太原分行理财分析师夏芳这样告诉记者。
国债利率一再下调,但为何仍被频频“秒杀”?
尽管国债利率一再下调,但这似乎没有影响到投资者的购买热情。究其原因,国债利率高于定期存款利率、购买门槛低和稳健安全的特点成为了重要原因。
国债,又称国家公债,是国家以其信用为基础,按照债券的一般原则,通过向社会筹集资金所形成的债权债务关系。国债是由国家发行的债券,发行主体是国家,具有最高的信用度,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投资工具。
“国债发行的额度小、安全性高、收益比银行定期存款高,期限较长,在利率下行的预期下更受欢迎。”农行山西分行个人金融部理财顾问高健说。他以购买10万元3年期国债为例算了一笔账,到期利息将比银行存款收益多出3450元。5年期国债,在利率上优势更为明显,不少银行5年期定存利率跟3年期定存利率一样,而同期5年期国债利率高达4.32%。也就是说,10万元5年期国债,一年的利息收入就有4320元,比那些银行5年期定存利率只有3%的要多出1320元,5年下来就多出6600元了。
目前大部分银行发行的大额存单最多也只在央行基准利率基础上上浮40%,仍比不上国债的利率。而大额存单门槛为20万元,国债100元就能买。两者对比,国债比大额存单的优势明显。同时,作为购买国债的“忠实粉丝”——中老年客户而言,并不愿意贸然尝试那些五花八门的理财产品,他们更信赖国债“不败金身”的安全性。而且一般中老年人手里的钱都是定期或活期,一次性锁定较长周期的国债省却了很多麻烦,一次投资就可以几年不用操心。
“反正现在投资也不太好选项目,与其不断更换产品还不如一次投了,收益差不多,我可以很长一段时间不用操心了。”一位选择购买国债的投资者这样说。
国债投资仍为“安全避风港”
一方面银行存款利率、理财产品和宝宝类货币基金收益率走低,另一方面股票持续低迷,P2P平台跑路和信用债违约事件频发。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国债投资的安全性优势则更加凸显。也正因如此,2017年国债购买仍将被不少投资者看成是“安全避风港”。
“春节前后银行理财市场上收益率超4.3%的产品凤毛麟角,4.0%以上的就要靠抢,而且风险也比较大。货币基金及互联网‘宝宝’们的平均收益率更是跌破3%。”业内分析师认为,银行理财市场是一个“双忧”局面,一方面平均收益率在经过近一年的下跌之后,已经全面进入“3时代”;另一方面随着市场风险提升,银行理财的风险也在提升。相比之下,国债以其绝对的安全性、相对高的收益率和可以提前支取等优点,仍是百姓最佳的长期投资品种。
那么,2017年投资者该如何购买国债才能达到收益最大化呢?
高健建议,首先要搞清楚有哪些品种,每个品种都有什么特性,不同品种收益各不相同。比如说凭证式国债和电子式国债,就有不同。凭证式国债在没有到期的时候就可以提前兑付,利随本清。而电子式国债在不满半年的时候是不能提前兑付的,利息按年计算。其次,国债的利息跟年限有着极大的关系,跟银行定期存款一样,期限越长利息越高。一般来说,5年期的国债利率要比3年期的国债利率要高,所以在购买国债的时候一定要看清时间,资金最好也是近3到5年的闲置资金。此外,在购买国债的时候,一定要提前计算收益,对比其他银行理财产品,看哪个风险低收益高,选择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之内的理财产品。同时也要对资金的流动性有一个大概预期,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方式。
本报记者 桑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