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有媒体报道,晋中市的海棠湾大酒店特地去该市东阳镇下丁里村采购了1.5万斤的大白菜,并以一元一棵的低价卖给周围市民。
报道称,该村大白菜滞销的事情经媒体报道后,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手,不断有新的单位和个人来采购白菜,滞销情况大大得到缓解。只是,这一结果对当地的菜农而言,他们或有微利,或者纯粹亏本,但绝对与他们的期望相距甚远。
其实,类似的事情每年都在发生。就在去年,回老家平陆时,一位邻居告诉笔者,小麦刚收获时,每斤还能卖到8毛钱,后来就只能按每斤6、7毛钱出售,亏惨了;当年12月,笔者去原平一家农户采访时,发现他家院子里堆满了玉米,一问才知道,玉米每斤只能卖到6毛钱,如果卖了,就实实在在亏了,不卖还可以在心中留下一个涨价的希望。
类似的新闻每年都会出现,农产品滞销现象却又年年难解。显然,靠社会各界献爱心、政府官员售卖等一些方式来解农产品滞销困局,仅仅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举,并非根治此现象的良药。
究其原因,农产品滞销的根本原因还在于信息不通畅。就下丁里村白菜滞销事件而言,一边是菜农叹息销售无门,另一边是城市百姓觉得菜价贵,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矛盾,就必须在农民与市场之间搭建起一个信息沟通的桥梁。能够起到这样作用的,可以是农产品市场经纪人、一些企业,也可以是一些组织。
事实上,出于奉献爱心的目的,政府官员帮助农民,对农产品进行售卖,已经是在客串着临时农产品市场经纪人的角色。当下,各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势头不错,它们可以担任连接市场与农民的桥梁角色,在农村,还有一些有志之士,正在成为职业市场经纪人,他们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准,会运用现代化的通讯工具,善于捕捉市场信息。
在农村,市场经纪人多起来,是符合时代潮流的。一方面,这些经纪人可以将根据自己调查、统计得来的有关信息传递到农户手中,指导农户种植,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实现农产品供需信息有效对接,最终将信息关口前移,让菜农果农对市场需求了解多一些,种什么、种多少不再“跟风”,尽量避免谷贱伤农、菜贱伤农事件的发生,让农民真正实现丰产增收。
另一方面,这些经纪人通过与加工厂、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联系,将粮食送进加工厂,然后直供超市等;将蔬菜等农副产品直送超市等地,减少中间环节,让农副产品价格降一点,让百姓得到实惠。
连接农民与市场的桥梁多了,农民种植养殖的风险就会小一点。
贠娟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