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检现场处处精彩
3月13日,晴朗。空气清新,春意渐浓。
上午9点半,断路器的嗡嗡声、发电机的轰鸣声、现场工作人员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让太原供电公司小店变电站里热闹起来。记者一路跟随,记录下了电网员工春检现场的一幕幕精彩瞬间。
镜头一:细节见真章
在小店变电站二楼的控制室,变电运维三班班长魏琴梅指着电脑屏幕告诉记者,今天他们要检修的是110KV薛马线的运行设备。记者看到,屏幕上,与正常运行的线路显示出的红颜色不同,薛马线的线路已经成为灰色。
有意思的是,在控制室中央的一排控制保护柜上,有醒目的红色布条遮盖住了一部分控制开关和机柜,布条上还印有大小不同的“运行”两个字。魏琴梅介绍说,如今的变电站都是综合自动化变电站,一次设备、二次设备的各控制、保护功能都集中在这些专用的采集、控制保护柜上,所有的控制、保护、测量、报警信号均在这些保护柜内处理成数据信号后,经光纤总线传输至主控室的监控计算机,因此每一次操作都必须非常谨慎。
“拿红色布条挡住正常运行的线路,只留下待检修线路的开关,就是为了把误操作的概率降到最低。”魏琴梅微笑着说,总有新来的年轻人认为这样的做法有些多余和麻烦,但他们只要工作几天就会理解这种做法的必要性,“安全没有侥幸,能做的就是细致再细致。”
镜头二:科技保安全
从控制室出来走到室外,检修工作负责人田晋生正在组织十几位工作人员拉起隔离网,把停电的设备圈成一个安全工作范围。
这时,一个憨态可掬的白色家伙开始在各式各样的设备中穿梭,原来,变电站智能巡检机器人又按时“上岗”开始例行的巡查工作了。按照精心设定的线路,机器人稳稳当当前行,不时停下来抬头、转头……摄像头和红外检测就是它的“眼睛”,不停采集收录变电设备上的数据,监测设备的温度变化,经过分析比对,发现设备的各种情况,并在第一时间同步传送到后台监控系统,让工作人员能很快了解变电站运行状况,及时解决问题。
太供变电检修室的工作人员李敏告诉记者,过去为了确保电力供应的安全可靠,是工作人员定时到现场,带着红外测温仪等装备以步行的方式进行观察、抄录、测试等工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一个站需要十四五个工作人员。如今,机器人的加入让工作变得方便而智能,大大减少了人员的工作量,现在10个站点配备的工作人员数量仅需13名。
镜头三:防患于未然
在距离小店变电站几公里外的晋中四明楼附近一个电力铁塔上,四位工作人员正在50多米的高空中作业。不远处的一座高架桥上,不时有一趟趟高铁列车呼啸而过。
“今天的任务是给这个塔的耐张杆上加一个保护装置,”在地面负责总指挥的带电二班副班长陈喜文给记者介绍道,“我们要求,凡是跨越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或者重要的输电线路这样的‘三跨’地带,都要加强保护措施。”说完,陈喜文指指手里的装置:“这个带线条的螺纹结构能把导线完全地包入其中,里面亮晶晶的地方是胶体,可以保证粘得更牢固。”
进行了严格的准备工作后,塔上和塔下的工作人员合力把一段长约10米的塑钢梯子运到了50米高的高空,梯子的一头装有一个钩子,可以吊在导线上,另一头和铁塔部分绑紧,工作人员需要爬在梯子上向前挪动才能完成工作。高空的风力大,梯子被吹得微微晃动,在地面仰头观看都觉得心惊胆颤。当工作人员终于把保护装置安装完毕,大家都长出一口气,放松了许多。“野外作业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所以每一步都要严格遵守工作章程,因为必须干完全部的工作才能休息,所以误了吃饭时间那是常有的事。”陈喜文说。
“师傅们辛苦了,我们走了!”离开时,有人向高空作业的工作人员打招呼。“吃了饭再走吧!再等个俩小时!”工作人员幽默的回答把现场的人们都逗笑了,而他们这种苦中作乐的精神,也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人。
本报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