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坦然面对老去的村庄

  这一个月,笔者连续去了好几个偏远地区的贫困村庄,总的感觉是,这些村庄正在逐渐老去,呈现空心化。
  所谓农村空心化,主要指农村中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动力流向城市工作,造成农村人口在年龄结构上的不合理分布,和随之而来的村庄内部的急剧荒芜。
  在许多村庄,笔者见到的多数是上了年纪的老人和一些妇女儿童,不同地方的老人,表达过相同的意思。一些有本事的人搬到城里去了,村里的年轻人大多数外出打工去了,就剩下老人和妇女种种地,带带孩子,只有到过年过节时,外出打工的人才会回来,村庄才会热闹起来。
  这些逐渐老去的村庄,容易引起文人骚客的感伤,也容易引起根在泥土之中的人们的乡愁。但是,省里一位扶贫干部的观点却让人眼前一亮。
  他说,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一部分农村人口离开土地进入城市是不可避免的,他们融入城市生活其实是一种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进程;他们离开村庄,导致部分土地荒芜,其实也可以给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一个自我修复的机会。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这种变化。
  这个观点让人有醍醐灌顶的感觉。笔者许多年前曾经采访过几个贫困县的扶贫搬迁工作,那些被政府安置在县城附近,有了生活门路,就医上学都方便的农民,虽然对祖辈生活的山村还有许多留恋,但是,哪个还愿意回去呢?他们原先在山村耕种的土地多数较为贫瘠,也打不了两袋子粮食,退耕还林还草不正是适得其所吗?
  因此,笔者非常同意这位干部的观点,文人骚客大可不必为这些老去的村庄哀叹,而是应该看到这种变化积极的一面,甚至应为这种山乡巨变而放歌。
  越来越多的人们离开农村涌进城市,身后是一些荒芜的小山村和弃耕的土地。虽然,一些土地本就是人类过度开发自然的结果,理应归还自然进行自我修复,但是也有一部分土地还是有利用价值的。
  在武乡,笔者就见到了一位名叫狗小的农民,他来到了一个荒芜的小山村,承包了村庄周围一百多亩弃耕地,种小米和玉米,他养羊养猪养鸡,用羊粪给土地施肥,而不使用化肥,实现了养殖和种植的绿色循环。这样种出来的小米,品质好,卖价高,销路也不错,他生产出的其他农产品也大致如此。结果,他在这片荒芜的土地上种出了金子。
  这个故事其实也在提醒着我们,空心化的村庄其实也蕴含着许多发展的机会,在等待有心人去把握。当然不仅仅是种地这么一件小事。

郑亦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3-22期

  • 第2017-03-21期

  • 第2017-03-20期

  • 第2017-03-19期

  • 第2017-03-18期

  • 第2017-03-17期

  • 第2017-03-16期

  • 第2017-03-15期

  • 第2017-03-14期

  • 第2017-03-1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