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遍了南北东西,也到过了许多城市,静静地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长治。”是什么让人把一首耳熟能详的老歌歌词,改成了这样?是长治的美!
3月初,文化部副部长项兆龙在长治市调研时,走了不少乡村。所到之处,整洁的村容村貌,浓郁的文化气息,淳朴的民风民俗,深深地触动着这位远道而来的官员。由此,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在这里,我看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希望!”
这是一个官员对长治美的发现。而发现长治之美的何止此一人!
长治之美,美在乡村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田园景色!在长治,13个县区的乡村,完全可以满足你的视觉需求。
我们不妨到襄垣县看看。
阳春三月的早晨,襄垣县古韩镇西垴头村文化广场上,老年人或散步健身,或翩翩起舞,孩子们嬉戏追逐,一派田园牧歌式的美满生活。
同样有着田园牧歌风光的王村镇杜村,篱笆环绕的菜园,泛着泥土香气的农田,鹅卵石铺出的小径,清澈见底的涓涓河水……整个村庄恰似古朴又充满田园风情的公园。清晨6点多,悦耳的音乐响起,这是村民们一天生活的开始,收垃圾的车子,开始定时定点集中收集,村民们三三两两拎着垃圾桶出来了……“垃圾有人拉,河里有鱼虾,环境美如画,如今我们农村的变化太大了。”杜村护林防火员崔如明高兴地说。
在襄垣县,328个行政村,村村皆有“风景”。立足既有条件,摒弃“千村一面”,襄垣县统筹考虑村庄的具体地理位置、基础条件、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因素,依山建山庄、傍水建水乡、路路有特色、村村可观光,精心打造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
“花时舆人赵家村,邀我尝春老瓦盆。南望故庐刚二里,夕阳谁为倚柴门。”古诗人刘龙过强计村时,曾留下这样的诗句。 如今,位于漳河岸边的强计村,将乡愁记忆融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让美丽乡村渗透出浓浓的文化气息:石磨角、老车站、老油库、双椒图、老树下、供销社、强计人民公社旧址……行走在强计村,我们仿佛穿过时光的走廊,走入了记忆中的故乡。
民俗非遗、乡愁记忆、民间剪纸、廉政文化、核心价值观……在这里,每个村都能看到以油画、国画、3D画或艺术涂鸦等形式,打造出的内容丰富、赏心悦目的文化墙,它把过去的“标语文化”变换成了活灵活现的艺术表现形式,十分养眼。一种表现手法的改变,更为写实地彰显着美丽乡村的时代特色,古老的底蕴,丰富的文化在这里一览无余。
画里老家,乡愁味道。“到家了!这就是家的味道,好久没有这种感觉了!”2016年春节,在太原工作多年的刘留柱回到强计村,看到修旧如旧的一桩一件老物件和老家的一草一木,感慨万分。
什么是美丽乡村?它不仅仅是吃住行等物质生活的丰富,还有环境的靓丽,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传承,人文素养的节节提升,更有那些让人铭心刻骨的乡愁记忆。
长治之美,源于打造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美丽中国,要靠美丽乡村打基础。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为美丽乡村建设提出的要求。
美,需要精心打造。从2016年12月开始,长治市实施“五道五治”,即在全市范围内的国道、省道、县道、乡道、村道沿线,开展治违、治乱、治污、治路、治理,从而打造“交通畅通、整洁有序、生态优美、出行安全”的城乡环境。这是长治市新一轮美丽乡村建设的切入点。
如今,放眼上党大地,“五道五治”正迅速转化为一场建设美丽家园、塑造长治美好形象的全民行动。
《长治日报》这样描述这场治理行动:
“从太行山麓到浊漳河畔,从道路沿线到村庄窝铺,党员干部勇争先,男女老少齐上阵,不嫌苦、不叫屈、不怕累,争分夺秒赶时间、抢进度。
“在一浪高过一浪的‘五治’热潮中,‘政府部门主导,社会力量协同,群众广泛参与’的三管齐下工作格局已经形成。党员干部群众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
“市委、市政府以问题为导向,以环境专项整治为切入点,从市委书记、市长,到普通干部,落实责任,不留死角。
“突破传统扫扫地、洒洒水、刷刷墙的固有思维,突出文化品位,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纵深推进中心集镇、自然村美化建设和品位提升。”
其实,在这次大规模的治理行动中,长治市不断丰富“五道五治”内涵和外延,结合各地实际,把河道、铁道、厂道也列入整治范围,确保了整治全方位覆盖,真正成为全面创优环境的强大引擎。
有人说,这次全民行动,将使革命老区长治踏上又一次蝶变之旅。
这从长治市委、市政府开展这次行动的通告中,就能看出端倪:“‘五道五治’是解决城乡道路沿线环境问题、加强公路沿线环境治理、改善城乡面貌的重大举措,更是树立长治美好形象、惠及全市民生福祉的一项重要行动。”
长治市委书记席小军说,“五道五治”是创优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也是“卧薪尝胆”为迎接下一轮竞相发展高潮的准备。
3月24日,长治市在襄垣县召开“五道五治”现场会,总结行动成效,推广襄垣县“结合县域发展实际,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的经验,“城乡处处增光辉,全域旅游襄垣美”成为全市13个县区为迎接下一轮经济社会竞相发展做准备的目标。
有计划、大动员、下力气、深层次、重实效,这项行动带来的不仅是乡村环境的变化,它还起到了更深层次的作用。正如善福乡郄家烟村76岁的剪纸艺人王启财所说:“‘五道五治’不仅改变了乡村面貌,更改善了干群关系,大家一条心,共同奔小康。”他的这种肯定和赞许也是很多老百姓共同的心声。
从另一方面讲,这也是检验和锤炼干部的练兵场。在工作一线发现干部、识别干部,从中发现一批会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警示一批不谋事、不干事、混日子的干部,营造出了比担当、比干劲、比能力、比成效的浓厚氛围。
面对阶段性成果,长治市委、市政府始终把持续、长效的问题摆在重要位置。长治市市长卢建明指出,要着力建立健全“五道五治”行动长效机制,探索开展专业化、市场化的管理模式,融合运用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提高资金效率、巩固整治成果。
长治之美,美不胜收
长治之美,美在山水,美在文化,美在城市,美在乡村,更美在340万长治人民的心里。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以“治”为手段,以“美”为目的,从轰轰烈烈的“治”中,人们看到长治之美的内涵在加深,外延在扩大。
因“治”,村容村貌更整洁了,交通更顺畅了,文化气息更浓厚、农村人的文化生活更丰富了,乡愁记忆更深刻了;因“治”,干群关系更融洽了,一批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干部冒出来了,机关干部的作风大大改变了;因“治”,乡村的陈规陋习在逐渐改变,一直以来沾染的“顽疾、病根”在根除,新时期、新农民的新生活方式在形成;因“治”,下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在夯实……
山,还是那座山;河,还是那条河;村,还是那个村,然而,当你去拥抱、亲近它的时候,你会感觉到它不同以往的“温度”和“湿度”。这就是长治的美丽乡村,这就是长治之美所在。
长治之美,美不胜收——水彩蜡笔万花筒,画不尽长治乡村之美景!
本报记者 郝大为 冯毅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