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是横亘在贫困人口脱贫路上最大的“拦路虎”。为此,在经过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省卫生计生委决定,在全省开展医疗精准扶贫工作。
按照工作部署,2016年10月,省人民医院、省肿瘤医院与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山西大医院与大同市第三人民医院组建的医疗精准扶贫队分别进驻大同县人民医院和阳高县人民医院,分两批进行为期一年的精准帮扶。
如今,时间已近半年,第一批医疗队员即将返回原工作岗位。然而,当地基层医疗机构的情况如何呢?3月下旬,记者一行走进了这两家县人民医院。
从细节入手,更新医疗管理理念
“由于人员缺乏,这儿的医生很少有外出学习的机会,使得麻醉理念有些落伍。我就将最新的麻醉理念和方法带到了县医院的日常工作中,减少了麻醉风险。”省人民医院麻醉科的郝利军告诉记者,他带队来到大同县人民医院后,与队员们一起,以言传身教的方式更新当地医院的医疗管理理念。
作为郝利军医疗队的长姐,程永莉已经在省人民医院做了20多年的护理工作。“到这儿后,我发现,这里的护理工作很简单,就是打针、输液、发药,跟患者几乎没有沟通。这与优质护理的内涵相距甚远。”
说得多不如做得好。“每天早上7点半,我会准时到达护理站,安排完工作后就去查房。亲自为病人叠衣服,还一边叠一边问患者感觉怎么样,哪里还不舒服,叠完放在枕头下,还叮嘱说外出记得添加衣服。”程永莉介绍说,“刚开始时,这儿的护理人员还有些不解。我就告诉她们,做这些,可以让护理工作从功能型转为服务型,挂上液体后,在病人身边站上三分钟,告诉患者或家属在输的是什么液体,治什么,还有几部液体,让病人参与这个过程,可以缩减患者与医护人员的距离感,有助于患者配合治疗。”
“程姐的以身示范,让我们很感动。现在,我们正在通过这‘在病床旁多站三分钟’改变自己的护理理念。”大同县人民医院护理部主任李建玲告诉记者。
这些变化在阳高县人民医院同样发生着。在由山西大医院神经内科医生景玮带队的扶贫医疗队里,刘艳华和冯娟负责护理工作的帮扶。“这儿的护理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山西大医院普外科护士刘艳华介绍,“比如正确的拍背咳痰方式,下肢康复指导,新生儿如何护理,以及昏迷、失禁患者的护理,等等。”
因地制宜,设置新科室,开展新业务,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阳高、大同两县在山西的北部,距离北京只有一个多小时的动车车程。所以,这儿的百姓有了病,去北京看病是首选。
“但是,由于种种因素,去了北京之后,病人并不见得就可以得到很好的治疗,尤其是肿瘤方面。”大同县人民医院院长李建忠告诉记者。“为了让癌症患者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生活得更有尊严,更有质量,我院在2016年初,就派出人员去省肿瘤医院学习,现在已有了三位学成回来的大夫。”
山西大医院肿瘤科医生郭欣、护士冯娟初到阳高县人民医院便进行调研,并形成了该县人民医院成立肿瘤科的可行性报告。在此基础上,来自省肿瘤医院的张宁刚大夫作为医疗队的一员,来到该院之后,参与筹建肿瘤科。之后,陆续收治了肝癌、肺癌等癌症患者。
在大同县人民医院肿瘤科病房,记者见到了一位正在输液的患者。他的妻子告诉记者,老伴今年50多岁了,在大同市做完直肠癌手术后,半年时间,已在这儿做了六次化疗,现在进行的是最后一次化疗。
“昨天,我们给他做了复查,病没有转移、复发,效果很好。”张宁刚告诉记者,“其实,现在大同县人民医院除了大的手术外,一般的手术比如化疗都是可以做的。”
“而且,在县医院做的化疗等,也可以达到预期效果。”李建忠也介绍道。
而对阳高县人民医院来说,2016年,一个病例让护理会诊走进了这家县级医院。“刘艳华介绍说,“我们到了这儿后,通过在县医院开展护理会诊,让这里的护士从多角度学习了护理知识,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方便了病人,也让医院的各项指标朝着好的方向变化
医疗队的新理念、新技术和新项目,对当地的基层医疗机构和百姓带来了什么?
在大同县人民医院一妇产科病房,记者见到了前来复查的一位刘姓女同胞。
她告诉记者,自己是大同县人,今年43岁了。前一阵子,感觉身体不适,就去县人民医院看病。彩超结果显示,她的子宫肌瘤已经有6.0厘米那么大。当时,自己很害怕。医生告诉她,根据情况,不需要开大刀,在肚子上打四个眼就能切除肌瘤,痛苦小。之后,就在省人民医院的麻醉师郝利军和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卢烨大夫等共同努力下,经过三个半小时的手术,她的与子宫紧紧相贴的肌瘤全部切除。“在这儿做这个手术,真的是很方便,很省钱。”刘女士说。
阳高县的韩福忠也有同感。2016年10月,景玮带领的扶贫医疗队刚入驻阳高县人民医院时,韩福忠的父亲因轻微脑梗住院,“突然有一天脑出血,县医院能力有限,我当时想,要么转院到北京,要么回家听天由命。”韩福忠说,正当犹豫不决时,医院医务人员告诉他,“省城来的专家正在这里坐诊。”
韩福忠找到景玮,“女的,还年纪轻轻,专家不应该是头发花白吗?”韩福忠心里充满疑虑,抱着试一试的态度留下来治疗。住院第六天,父亲病情明显好转,25天后便能下地活动。
让韩福忠高兴的不仅是节省了医疗费用、省去长途奔波,还学会了许多护理常识,“什么时候要把头位抬高,什么时候把脚抬高,出院后怎么康复怎么饮食,讲得特别细。”
其实,有影响的不止是对百姓,还有大同、阳高两县人民医院。
“医疗队入驻不久,许多患者便慕名而来。”阳高县人民医院院长田占国告诉记者,“医院的业务收入、门诊人次、住院人次都有明显增加。”
李建忠也告诉记者,“医疗队的到来,让患者对县级医院的信任度明显增加,在患者不断前来的同时,医院的各项指标都发生了好的变化。”
本报记者 贠娟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