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 转方式
本报朔州消息 今年以来,朔州市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牢牢把握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把草牧业发展作为农业经济的主战场,不断推动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迈上新台阶,努力打造全国草牧业发展示范市、全国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先行区,吹响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冲锋号”!
朔州市农业特色鲜明,是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的核心区。全市现有耕地面积550万亩,人均耕地达6.3亩,居全省第一。朔州自然条件独特,这里气候凉爽、光照充足、温差较大、雨热同期,农产品种类丰富、品质优良,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优质杂粮、延秋蔬菜生产基地。应县紫皮大蒜、胡萝卜、青椒,右玉羊肉,平鲁红山荞麦获得国家原产地地理标志农产品认证。朔州位于北纬39度畜牧黄金产业带,饲草饲料丰富,养殖业历史悠久。奶牛存栏量、鲜奶产量、肉羊年出栏量、人均畜产品年占有量、农民年人均畜牧业纯收入和畜牧业占农业总产值比重六项指标连续多年保持全省第一。为此,2015年,朔州市被国家农业部列为全国唯一整市推进的草牧业试验试点,为全国的草牧业发展探索经验、提供示范。2016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5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1%。恒天然、雅士利、伊利、蒙牛、正大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农业企业落户朔州,形成了年处理加工20万吨杂粮、100万吨蔬菜、100万吨饲草料、100万吨鲜奶、500万只肉羊和10万头肉牛的能力。
在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上,朔州今年起在朔城区、山阴县、应县、怀仁县等东南部平川区建设以饲用玉米、蔬菜种植、奶牛养殖、肉羊育肥为主的产业板块,在平鲁区、右玉县等西北部山坡区建设以精品杂粮、优质马铃薯、特色中药材种植和家庭牧场肉羊养殖为主的产业板块。突出抓好100万亩高产玉米、100万亩饲用玉米、100万亩优质杂粮、100万亩经济作物和40万亩马铃薯基地。以设施蔬菜、食用菌为重点,新发展设施蔬菜、露地蔬菜2.5万亩;以黄芪、党参、枸杞、玫瑰等为重点,新发展中药材10万亩。大力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打造首都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和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
在发展草牧业上,朔州把发展草牧业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抓手,着力打造以牧草种植、饲料加工、奶牛养殖、羔羊育肥、疫病防治、品种改良、屠宰加工、优质乳加工、冷链配送于一体的草牧业全产业链。一是加快发展草产业。把种植饲草作为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来培育,以青贮玉米、燕麦草、紫花苜蓿、甜高粱等为重点,每个县耕地种草面积不少于6万亩,全市人工种草达到77万亩。重点建设好3万亩的苜蓿草种植基地,20万吨的全株玉米青贮基地。二是实施规模健康养殖工程。改造升级30个奶牛牧场、30个肉羊园区,每个县建设1个标准化生态养殖示范点。重点打造好应县恒天然、怀仁仁德、山阴沃润园三个高产奶牛核心群。三是推进草牧业产业集聚区建设。初步规划抓好1000平方公里的怀仁现代肉羊产业集聚区、1000平方公里的山阴县应县现代奶牛产业集聚区。与此同时,朔州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围绕乳品、肉类、饲草、蔬菜、油料、沙棘、食用菌等十大产业链建设,年内重点助推古城乳业、山西雅士利、怀仁海宁皮革城、应县恒天然4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0亿元,助推朔城区绿源粮油、平鲁区稼祺藜麦等27家企业销售收入超1亿元,力争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收入完成205亿元,增长6.77%。 (石永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