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产业、促就业、置家业,实现安居乐业
今年以来,阳城镇党委、政府按照中央、省、市、县扶贫工作的部署要求,依托自然环境、产业基础、区位条件,实施“兴产业、促就业、置家业实现安居乐业”精准扶贫路径,鼓励引导困难群众成为产业舞台上的主角,带领四万枣乡人民真抓实干,让困难群众过上好日子。
阳城镇共有17个行政村,106个自然村,农业人口14951户39914人。其中:贫困村4个,贫困户1185户2366人。这些数字,每一个都是沉甸甸的,凸显了当地扶贫脱贫形势的严峻性。
“贫困人口多、动态性强、农村情况复杂等情况,使得建档立卡工作时间紧、工作量大。”阳城镇长张琳坦言。为做好精准帮扶,按照“调查核实、民主评议、审核把关、公示公告”程序,做到:严格标准,准确认定。并针对贫困人口的不同类型,坚持“输血”与“造血”有效结合,扶持和救助无缝衔接,扶贫和扶智相互融合,按照“六个精准”要求,落实好“五个一批”措施,实现能扶尽扶,该搬则搬,应保尽保。
在发展教育脱贫上,解决27户94人脱贫问题,确保贫困代际传递得到有效遏制。在生态补偿脱贫上,因地制宜挑选有责任心、能吃苦耐劳的沿山贫困人员充实到护林防火、通道管护岗位。依托总投资88亿元的光伏领跑技术基地建设项目,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在社保兜底脱贫上,对鳏寡孤独、失劳失智等无法依靠产业扶持和就业帮扶的家庭实行政策性保障兜底,确保948人实现社保兜底脱贫。
在兴产业上,他们对全镇贫困户家庭红枣、苹果面积作了全面统计,贫困户下有红枣的381户,967.3亩,有苹果的94户,243.1亩。在阳城片红枣主产区,把所有贫困户纳入红枣示范园建设范围,由政府提供“四统一”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管理技术,实现增产增收。在杜庄片苹果主产区,充分发挥付作功、李勤学等市县“果王”带动作用,对贫困户提供苹果丰产管理十项技术免费培训,发展高品质苹果,增加贫困户收入。通过红枣、苹果产业发展,可带动416户1008人实现稳定脱贫。
在促就业上,他们把熏枣加工园区和出口苹果基地作为贫困户就业的主渠道,安排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就近就业。阳城镇扶贫办主任尚亚超介绍说,在天之润枣业和三个新建的熏枣产业园区中,为贫困户提供分选、投料等就业岗位,增加贫困户工资性收入。今年,三个园区入住加工户69家,实现加工能力3600吨,吸纳劳动力1585人,其中贫困人口210余人,人均劳务收入达4200元以上。他们还对全镇除肢体残疾、智力障碍、年老失劳、外出务工外,现在家有劳动能力的所有贫困户696人,通过政府牵线、企业培训、专人联络、整组就业方式,解决全镇贫困劳动力就业问题,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在置家业上,对全镇160户298人贫困户易地搬迁和63户189人同步搬迁户,让住房困难的贫困户置下家业,居有其屋。并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建设扶贫搬迁安置区,在安置区周边第一期投资8000万元建设集现代商贸、娱乐、观光为一体的大型商贸新街,试水全域旅游,把阳城特色乡镇的“名头”转换为发展的“赚头”。同时把城镇新增的保洁、绿化、管护等岗位优先提供给搬迁户,让贫困户就近就业,确保留得住,能致富。
同时,镇党委政府把发展集体经济和脱贫攻坚相结合,利用各村资产、资源、资金优势,因势利导。如:北里庄村借力扶贫项目资金,规划建设外贸苹果包装厂,可使村集体每年增收3万元左右;西任村依靠土地租金收入投资天之润枣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都为实现村集体经济“破零”趟出了好路子,增强了基层党组织致富带富能力。
本报记者 欧志强 通讯员 乔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