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花似海,人如潮,花为媒,游客来

万荣走出农旅结合新路子

  万荣县,是著名的水果之乡,苹果、蜜桃享誉三晋。初春时节,果树开花,争奇斗艳,美不胜收。万荣县依托似锦的繁花,“靠花吃花”,举办系列乡村旅游活动,走出了一条农旅结合的新路子,把“花节经济”逐步培育成又一个知名品牌。

走了“桃花运”的南景村

  “这是我们举办的第三届桃花节,今天的客流量预计在8万人左右,完全超过我们的预想。”4月3日,桃花节开幕当天,南景村党支部书记王兵介绍说。
  该村有桃树4700亩,紧邻运稷一级路,交通便利,成为举办桃花节的基础。
  从单纯的卖桃到赏桃花,再到周边叫得响的桃花节品牌;从拉着桃四处卖,到客商上门收购;从靠天吃饭的传统农业,到农商结合的现代模式……连续三届的桃花节,不仅使南景乡村游的名片越来越亮,让整个村子发生着积极的变化,更让村里的老百姓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大概从早上九点多开始,就有人过来吃拉面,我们的拉面师傅现在胳膊疼得都拉不动了。我粗略估算了一下,到下午四点多左右,我们今天的收入在8000多元。”一家租用临时摊位的拉面店老板说。
  黑皮凉粉是当地一道特色小吃,一排小吃摊位中,凉粉摊位就占到了十几家。“今天已经卖了50多盆,家里打电话说实在供不上了,今天只能早早收摊。”凉粉摊老板王林生说。
  对于村里的传统手艺人来说,桃花节更是展示传统文化的节日。各式的桃木手工艺品,老奶奶做的老虎鞋、朱砂荷包、手工鞋垫,不时引得游客驻足观看购买。
  “游客在我们桃花节的体验是全方位的,除了游、赏、吃,还能充分感受到当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听我们的蒲剧,看曾经荣登央视的南景花鼓,感受我们享誉海内外的威风锣鼓等等,通过这种体验,助推文化名县建设,让游客真正记得住我们南景,喜欢上我们南景。”该县汉薛镇镇长李宁说。
  “晋南地区作为山西省的农业主阵地,在现有的办节经验基础上,下一步在做乡村旅游中,要坚持走市场化运作的道路,政府减少直接参与,让市场的元素不断进来,提升旅游活动的活力和效益。”山西省委党校文化产业调研组孙兴玲说。

第一次“触电”乡村旅游的袁家村

  今年3月上旬,在杏花盛开的时节,该县袁家村打出了“山生有杏,相约袁家”的主题旅游口号。
  “这次杏花节对老百姓的触动很大,一方面是思想在转变,通过举办杏花节,可以把自家的土特产卖出去,增加了收入,他们慢慢接受了这种形式,思想上接受了这种新东西,愿意搞这种形式。另一方面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来我们村,进一步提升了袁家村和白水杏的知名度,拓宽杏的销售渠道,提高杏的价格。”袁家村村委主任董武说。
  “我是从事电商生意的,去年就在他们村买过几千斤杏,因为是原生态的,口感和品质特别好,今年听说他们搞杏花节我就过来看看,好跟他们早早谈成协议。”当地果商王龙说。
  王伟是运城一家旅游公司的负责人,杏花节后,通过与村里多次沟通,初步达成了游客采摘协议。“我手里现在有300到1000人的采摘团队,每年都会在运城周边举行各种采摘活动,袁家村的杏因为多数是老品种,又是山地种植,无污染、原生态,是我们采摘的绝佳之选。”王伟说。
  微信朋友圈的裂变式传播效应,使村里一些在外打工的年轻人也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我在手机上看到家乡要举办杏花节,专门从省城赶回来。”在太原经营饭店的袁家村人高毅磊说,“真没想到老家通过举办杏花节,可以吸引这么多人来,我寻思着在村里办个农家乐,既有经济收入,又不用常年在外,可以说是两全其美。”
  “虽然是第一年举办杏花节,但我们的收获却是很大的,不仅老百姓从中找到了致富的新路子,也赢得了政策的支持,今年袁家村被确立为‘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在旅游硬件建设上肯定会进一步升级改造。另外,我们还要在村里设立电商试点,进一步盘活农村经济。”该乡党委书记王晓龙说。
  “袁家村有山、有泉、有杏,自然条件非常好,现在还欠缺的,就是有层次的颜色和办节的经验,村里还是要解放思想,多走出去看看,把别人好的东西拿过来,结合自己的实际,形成一套成熟完整的方案。”杏花节总策划、当地文化界人士薛勇勤说。

“花节经济”也要讲求供给侧改革

  热闹的桃花节一过,周边的生意就淡起来,虽有万亩桃花,但南景的特色在哪里?“节后清闲”的综合症怎么破解?节庆过后,这成了摆在主办方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为克服季节性强、游览项目单调等发展瓶颈,当地政府计划改变南景村单一的“桃花经济”模式。在村北桃树集中片区打造桃树主题公园,新建旅游环形专线,扩建停车场,开辟采摘专区,增添景点设施,推出桃花节衍生节等,将桃园打造成“春有花、夏有乐、秋有果、冬有景”的四季乡村休闲游主题公园。
  立足特有的山村资源,袁家村也有了自己的发展规划。“我们要进一步做大‘花海经济’,以花为媒,打造花海小镇。在杏花的基础上,结合主导产业,有规划地发展桃树,种植黄芩、油菜花、玫瑰花、油用牡丹等花卉,形成四季有花,时来时赏的格局,真正打响袁家村花海的美名;花卉过后,继续搞好采摘节;在赏花采摘的同时,依托袁家村的自然条件优势,突出康养概念,发展特色民宿,发扬地方民俗等,把磨豆腐、蒸馒头、耕地、收麦等传统的农事活动和民俗表演结合起来,让游客参与进来,使游客留住脚步、记住乡愁,使袁家村真正形成一个完整的旅游产业链。”董武说。
  “随着乡村游和花节游的兴盛,如何在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中,突破‘花节经济’千村一面的迷局?市场需求就是答案,游客的需求在变,我们的乡村旅游也要跟着变,要讲求市场供给侧。”该县旅游局局长王权说。
  从“花节经济”中尝到“甜头”的万荣县,下一步要把这种资源最大化,真正做到“靠花吃花”。“按照‘优质果业县、特色旅游县、文化名县和全域旅游示范基地’的发展思路,我们还将陆续迎来葵花节、苹果乐园文化节、荷花节、红叶节等多个乡村旅游活动,在全县形成百花竞放的局面,真正形成‘一年四季有花看,常年四季有果吃’的乡村旅游新格局。”该县县委书记杜中伟说。

本报记者 郑亦工 通讯员 韩维元 马逢春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4-19期

  • 第2017-04-18期

  • 第2017-04-17期

  • 第2017-04-16期

  • 第2017-04-15期

  • 第2017-04-14期

  • 第2017-04-13期

  • 第2017-04-12期

  • 第2017-04-11期

  • 第2017-04-1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