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一个地方的民食文化往往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环境、产业发展、生活方式、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等独特文化意蕴。
广灵的民食种类、制作技艺十分成熟和丰富多彩。每一种食材,都能做出多种花样美食。
民以食为天。民食,是一门古老的学问,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们生活中最基本、最普遍、最富情感却又最容易被忽略的存在,也是一个时代、一个地区生态生产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直接体现。一个地方的民食文化往往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环境、产业发展、生活方式、文化观念、风俗习惯、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等独特文化意蕴。
位于山西省东北边陲、永定河上游、北岳恒山东襟的广灵县,是一个传统农业县,生态环境优越,农业基础较为雄厚,曾被评选为“中国绿色名县”、“国家级食品安全示范县”、“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国家首批绿色能源示范县”、“国家首批有机产业认证示范创建县”、山西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县”、大同市优质杂粮生产基地等。独特优越的地理生态环境和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模式,孕育出丰富的优质农产品,“东方亮”小米、五香瓜子、五香豆腐干、黄花菜、画眉驴、大尾羊、广灵蘑菇等地方特色产品早已享誉海内外,其民食种类、技艺也更为成熟和丰富多彩。每一种食材,在广灵都能做出多种花样美食。
民食文化在广灵,已经超越了一日三餐、解渴充饥的传统内涵。当地的民食极其讲究,以谷物杂粮和熟食为基础,以素食为主、肉食为辅,讲究五味调和,色、香、味、形、营养搭配。广灵下辖9个乡镇,又各自有着自己的特色饮食文化和传统制作技艺。同样的食材,同样的菜品,9个乡镇的百姓能做出9种不同的味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经典美食在与新时代文化的碰撞中,不断创新发展。以壶泉镇的壶泉印子八大碗为例,经过不断改良和完善,在饱含地方特色的同时,更加富有广泛性,更加容易推广出去。壶泉印子八大碗其实是俗称,主要包括十二道菜,其中有杂烩、蒸肉、焅肉、虎皮丸子、酱香肉、红烧肉、喇嘛肉、酱肘子、酱牛肉、蛋卷、清蒸丸子、红烧丸子。如今这八大碗将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口味更加独特,征服了更多的味蕾,入口即可享受审美愉悦、舌尖愉悦和精神愉悦。而广灵的大豆、瓜子、小米等特色农副产品,更是被赋予了精、美、情、礼,走出广灵,走出山西,走向更广阔的市场。
美食为媒,文化为蕴。为了让地方民食更加有特色、有品质、有文化,也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饮食文化,培育和打造广灵民食文化品牌,挖掘和传承广灵民食特色地方小吃传统精品技艺,增强广灵民食发展意识和创新能力,该县今年特别举办了以“挖掘地方民食传承特色文化”为主题的“首届广灵民食文化节”。
民食文化节上,全县九乡镇特选广灵地方民食现场演示并有成品展示,由评委根据制作工艺、成品外观、口感味道等点评打分。奖项设置有“十佳地方小吃”、“民食文化节优胜奖”、“民食文化节最佳组织奖”。
民食制作方面,壶泉镇的油炸果子、油炸大麻叶、炸糕、板人饸饹、荞面凉饸饹;南村镇的莜面山药渣压饸饹、水晶玻璃蒸饺、莜面山药饼、盐煎羊肉;宜兴乡的小米粥、炒土鸡;作疃乡的小米摊煎饼、炒土鸡、五香卤肉、双花豆腐;加斗乡的莜面块垒、冻山药、三鲜饸饹、莜面肉饺;蕉山乡的摊黄儿、莜面鱼儿、莜面小饺子、手工莜面条、香辣鲶鱼;一斗泉乡的烙跎、山药小米粥;梁庄乡的山药烙饼、特色炖羊肉;望狐乡的莜面馍馍、山药鱼鱼、猫耳朵、栲栳栳、水煮羊肉等,无不令人叫绝。
民食展示方面,壶泉镇的豆面粉、仝氏小麻花、散子、豆腐片、老干馍、粽子、糟豆腐、腐大豆、红脸驴肉、老高猪头肉、甜糊糊、盐土花生米、印子碗菜;南村镇的豆面摊粉、莜面搅拿糕、漏斗;宜兴乡的炝锅稀饭、片粉、豆面摊粉、玉米面水饸饹、莜面饺、熟山药鱼、莜面山药饼、鲶鱼豆腐、炒银丝;作疃乡的泡糕大烩菜、莜面饺子、特色凉拌小菜、“壶泉”白酒、苦荞酒、苦荞茶、苦荞挂面、干黄花;加斗乡的纪家臭豆腐、油皮、三小李驴肉、大卫小菜、醋、原浆粮食酒;蕉山乡的糖大饼、玉米凉粉、肉汤饸饹、软豆腐、茶叶蛋;一斗泉乡的粉条、豆面、饸饹、豆面粉、炸山药饼、炕莜面烊、炕山药片、莜面水饺、酸菜鱼锅、勾酸菜、芥末菜;梁庄乡的三鲜饸饹、莜面饸饹、老柴勾刀面、土家炕山药;望狐乡的豆面粉、凉粉、山药烤盒子、烙饼、菜盒子、莜面烙饼、摊饼,样样让人垂涎。
一个地方的民食,往往是其展示和传递给外界的名片。民食不仅可以成为文化景观,更演绎成为历史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现象。民食及其制作技艺,本身就是历史和文化。民食文化节的举办,有助于该县把传统的民食制作技艺和背后的文化故事传承下去,把地方民食转化为经济产品、文化产品,利于繁荣广灵饮食市场。同时,对展现当地人民对于美食和生活的热爱,提升广灵民食的知名度,打造特色民食名县,让广灵民食走出大同、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鹏飞 荣耀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