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石楼县努力写就“沟域经济”这篇大文章
四月的石楼县裴沟乡曹家峪村,处处生机盎然。昔日“山顶秃、山腰乱、山脚滚满石头蛋”的景象日渐消失,代之以的是“山顶松槐戴帽、山中经济林缠腰、猪羊鸡鹅住坡脚”。在这里,有山就有绿,微风吹来,空气中透着沁人心脾的芳香。曹家峪的巨变是石楼县因地制宜、持续发力沟域经济、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绿色发展的突围之路
石楼县山岭绵延,沟壑纵横,造就了贫穷,也蕴含着机遇。2017年,该县把发展沟域经济作为“1133”脱贫工程的首要任务强力突破,立足内涵发展,精准顶层设计,计划到2020年,投资4.7亿元,全部治理620条流域,使每个村至少有一个沟域经济点。一手托起山区贫困群众的致富梦,一手挽住城乡居民的绿水青山梦,勤劳的石楼人民正在写就“沟域经济”这篇大文章。
全县境内大小沟壑5700余条,67%的土地是25度以上的陡坡地,长期以来,走的是一条简单的“靠山吃山”的路子。治穷必治沟。石楼县确立新的资源发展观,响亮提出“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的口号,以发展沟域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奏响了从沟壑到沟域的治理战略转变、从粗放到精准的治理标准转变、从个户到集体的治理主体转变、从生态到生产的治理效益转变的发展“四部曲”,走出了石楼实现绿色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突围之路。
一份来自该县发展沟域经济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今年2月底,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累计达到57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0%,治理60亩以上的沟道105条,打淤地坝296座,绿化荒坡7400多亩,整理耕地4300亩,发展大棚蔬菜75个,发展中小型圈舍养殖30户,建设红枣核桃标准示范园18个120亩。剩余的沟域均处于正在规划或尚未开发状态,发展潜力和空间巨大。
曾经冷冷清清、一穷二白的山梁、沟岔,如今蕴含着无限的发展生机和致富希望。已现雏形的沟域经济开放包容、创新引领,正在开辟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新天地。
万户参与的脱贫良方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形成强势推进合力。发展沟域经济,既需要社会资本的精彩演出,更需要政府营造的舞台效果。在资金投入上,截至目前,石楼县已完成投资6500万元,其中整合部门资金4650万元,在各乡镇打造了沟域面积超过100亩的9个示范点;项目实施主体上,采取承包、流转、拍卖等方式,引导企业、村委、大户等社会力量参与开发,60%为个户投资,部分为招商引资项目;在政策发动上,科学规划,以“项目化推进、社会化投资、立体式开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坚持“谁投资、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鼓励社会力量投资。
贫困户参与,保障收益,形成精准脱贫有效途径。在沟域经济项目的实施过程中,该县优先贫困户参与治理,通过直接生产、入股分红、以工代赈、创业就业等办法让贫困户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资金整合,政策激励,形成优先发展“洼地”。石楼县按照精准扶贫的总体要求,统筹整合农业、畜牧、林业、水利、扶贫、国土等扶贫资金,以扶贫措施精准到村、到户、到人为路径,按照“计划跟着规划走、项目跟着计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的机制进行整合,走出了一条“以脱贫定规划、以规划定计划、以计划定项目、以项目筹资金、以资金助脱贫”的良性循环“大扶贫”之路。以扶贫切块资金为主体,带动农户投劳筹资,动员治理大户;以基本田为抵押,通过农发行贷款,政府担保,同时整合国土、扶贫、水利、以工代赈等部门资金,集中进行沟域治理。
示范带路的多元嬗变
一乡一点,示范推进,形成以点带面效应。按照一乡一沟的基本要求,2016年,全县集中打造了20多个流域综合治理典型,重点发展特色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和农业休闲采摘旅游。灵泉镇由原来的1家示范点拓展到金鸡计划、水貂养殖、关头和胡家峪生态园区4家沟域经济实体;罗村镇由湖羊基地的单打独斗发展到泊河沟流域治理等3家典型;义牒镇由寺湾村古城垣苹果精品科技示范园辐射带动了义牒村水裕沟和下河村沟域经济园2家治理典型;小蒜镇王家畔、兰家沟等地的养殖项目扩展到3家;龙交乡新铺开了王家沟丰泰农庄300头规模肉驴养殖、麻庄村1500头自动化养猪、德义河3000只土鸡散养、甘河村100头规模养牛4个项目。
一沟一策,因地制宜,形成多元产业形态。在发展过程中,全县统一规划,因沟施策,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沟域产业形态。一是特色产业主导型。在沟域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并将产业进行融合、延伸,形成主导产业,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比如义牒镇与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合作,建设古城垣苹果精品科技示范园,发展苹果产业,项目集旅游观光、采摘品鲜、冷藏保鲜、包装外销为一体,投产后可覆盖农户70户,涉及贫困人口220人,成为现代农业的综合示范工程。
二是农林、农牧结合型。在开发出来的沟域当中,实行经济林、生态林、粮食种植和畜牧养殖相结合的生产模式,有效带动沟域辐射范围内的农民增收。比如,在义牒镇水峪沟沟域内,发展了1个多种水果采摘园,建设了10个蔬菜大棚、4个水果大棚,一座存栏400头猪的现代化养猪场,带动贫困户25户78人,取得良好的社会、生态和经济效益。
三是休闲旅游型。在沟域内发展农业生态旅游,为城市居民提供郊外观光、休闲、踏青、采摘等体验服务。前山乡麻衣沟流域依托黄河奇湾优势,建设了5亩绿色大棚蔬菜采摘园、13亩有机红枣采摘观光园、5户“农家乐”、1个鱼塘,去年吸引游客2万人次。罗村镇规划建设的故国桃花源现代生态农业示范园项目,打出青铜文明、桃花女文化两张文化旅游牌,着力打造城郊观光型农业生态景区。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不负青山才能得到金山——这在石楼的千沟万壑里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石楼,千沟万壑升希望,青山绿水入梦来。
本报记者 李全明 通讯员 王永平 赵良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