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粮食总量能否保持稳定?种植结构调整能否扎实推进?绿色发展导向能否顺利落实?答案其实在短短的春耕时节就已见了分晓……
编者按
随着一年中第一个农忙时节渐次到来,今年春天的田野里也由此比以往多了很多新意。
告别人力、畜力,一头“大铁牛”干个十来八天,就能耕播完几千亩地。大力推广精量播种等农机化新技术,是被列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举措。今年,山西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将达到68%,比全国还要高出2个百分点。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场发端于2015年的农业新变革,从去年开始破题,如今在各地普遍展开、深入推进,人们预期今年将收获更大的改革成果,探索出更多的发展新实践。
眼下,我省春耕春播由南向北进入高潮。连日来,记者深入到我省各地农村实地采访,到处一片春耕备耕繁忙场面:各乡镇、村居群众正在如火如荼犁田、平整地、剪枣树、铺盖薄膜、挑粪、挖排水沟、维修沟渠、筹备生产物资……
春耕还是那个春耕,今年春耕呈现出许多和往年不一样的特点。农民不再局限于种植粮食作物的“老三样”,而是讲究供给的质量效益,打好科技牌,瞄好市场靶,唱好融合戏。方式上,采用更绿色更科技的生产模式,采用无人机、农村电商等手段,产销市场更需要的品种。理念上,更是从以数量、粮食为主,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转变。
在温暖的春风里,农业生产处处都有新变化、新气象。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要扩大农业对外开放,提升“晋”字品牌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春耕时节,山西正在调整农业结构,培育农业发展新动力中拉开春的序幕。
现代化大棚透出“智慧农业”之光
在长治市的山西潞奥园林科技馆的栽培区,生菜不是长在地里,而是长在管道当中,1米长的管道可以种植7株左右的生菜。这里种植的尖椒和我们平常所吃的尖椒也有所不同,它们是从荷兰引进的,最高可以长到2米。
据这里的技术员马凯介绍,每一株产量可以达到六到七斤,一亩地产量就是一万五千斤,比普通的产量要高两倍。
让荷兰的尖椒在长治开花结果,离不开农业技术的支撑,这些“洋尖椒”吃的可都是农技人员专门配置的秘方。蘑菇渣、松针土当底肥,精准到根的滴灌技术,不浪费一滴水,让营养全部吸收。除了尖椒,芹菜、田七这些蔬菜,还享受着彩灯,住上了楼房。
蔬菜住上楼房、吃上营养餐,这得益于高架搭建、基质培养及工厂化育苗等新技术的运用。而智能化控制、自动化机械作业、节水灌溉这些现代农业技术,也让蔬菜长势旺、更时尚。
据了解,现在这个农业园区一期、二期已投入1.6亿元,栽培着60多种优良农作物,涵盖了农业科技、农民产业、旅游观光等内容。“我们马上要进行三期工程,总投入8000余万元,努力打造出一个以科技武装出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的现代农业园区。”山西潞奥园林总经理毕贵兰说。
在黄河岸边平陆县的黄河滩涂地上却是另一幅春耕图:果农们正在加紧给当地独有的桃树品种“红凤凰”做人工授粉。
平陆县张村镇马咀村村民刘文武说,这个品种必须人工授粉,授粉以后结果早、个头大、产量也高,6月29日前后就上市了,价格也比其他品种一斤多5到6角钱,一亩地就要多收入两三千元钱。
如今红凤凰成了市场上的“俏凤凰”,每年不等挂果,订单就都已经签了出去。刘文武说,原来他们种的都是早凤王、花王等一些老品种,现在改成红凤凰以后,价格高,市场欢迎,老百姓愿意种,收入也翻番了。
春日春风又春耕,人同地同苗不同。今年,平陆县窑头村村民李崇威在原来种西红柿的大棚里改种了西瓜,优质的沙土、精心的培育,为的就是能让西瓜搭上高产、高质的快车。
李崇威说,“西瓜对我的土地比较适合,又圆又大产量高,甜度大价格好,经济收入非常好。”
优化经济作物品种、品质和区域布局,建设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着力推进特色农业提质增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文章。如今,改革的红利正如一场春雨,在三晋大地上生根发芽。
从“农科”看未来春耕生产新图景
在山西省农科院实验基地里,种着一批个头如碗大的小西瓜,叫黄金丽人。目前,山西兴起的农家乐、采摘游纷纷通过小西瓜做起了大生意。
“地膜盖好后,四周都要压实封严”、“先把育苗盘浇湿,然后再取瓜苗”、“那边的地还需要再整整”……在晋中市榆次区东阳镇省农科院实验基地的温室内,十几个人热火朝天地忙着定植小西瓜。该基地负责人一边整地一边说:“现在定植的这批西瓜是黄金丽人,大约2个月后,就可以采摘。一般来说,一株西瓜苗可以坐3-4个瓜,采摘按个卖,一颗售价二三十元,收益还是很不错的。”
记者了解到,这类小果型西瓜一年四季市场上都有供应,受到了人们的青睐。随着近年来采摘游的兴起,小西瓜也开始在休闲农业里闯世界。
据负责该项目研究的省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杨晋明介绍,该中心新审定的“农丰八号”小西瓜的第一批育苗工作已经结束,从育苗成本算,一株“农丰八号”小西瓜幼苗的育苗成本不到一元,但其坐瓜数为3-4个,有较大的盈利空间。
“几年前,市场上已经售有一些种类的小西瓜,因为其外观精美秀丽,而且果皮极薄,且比普通西瓜肉质细、口感好,通常都是作为礼品来赠送亲友,因此,市场上将这种精美的小西瓜称为礼品西瓜。”杨晋明说,作为一种采摘水果,礼品西瓜小巧玲珑,兼具美味,自然会受消费者的青睐。而对于采摘园来说,其新颖的品种、独特的栽种方式,不仅能引来人气,而且一个西瓜动辄二三十元的采摘价,也能为其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据悉,目前山西太原、晋中榆次、太谷等周边的一些农家乐、采摘园等休闲地,不少都种植了礼品西瓜。作为高档礼品,小西瓜成为了水果界的“贵族”,亦因为其高投入高产出,成为采摘园的“宠儿”。杨晋明表示,我省具有得天独厚的高原地理优势,并且气候温差大,具备很好的西瓜种植条件。历史上,我省种植面积最多的时候,能达到80万亩。如今的种植面积仅为20万亩,且多为露地栽培。“西瓜的生产及其品质受天气条件影响较大,除浇水、施肥外,老百姓基本就是‘和老天爷赌博’。因此,山西西瓜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提高技术含量,更需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实现高投入高产出。”
“互联网+”孕育农资供给侧新变革
鼠标一点,农资到家。在沁县供销社羊庄电商体验店里,人头攒动,暖意融融。随着“互联网+”悄然进村入户,给产粮大县沁县的农民们带来生产生活方式的新变化。
一大早,李俊伟就来到了离家300米处的沁县供销社旗下的羊庄电商体验店。5分钟后,在体验店店长安慧中的帮助下,他成功为自家150亩玉米地网约了8吨化肥。不出3天,这些在网上选购的化肥将出现在他家门口。“方便太多了,”李俊伟说,“往常买农资得到城里去,来回耽搁一天工夫不说,路费也要搭上一笔,现在可省事舒心哩!”
新春农事忙,安慧中更是忙得不可开交。55岁的安慧中是供销社的老员工,几十年来,一直经营着村里的小超市。今年,他额外有了一份新工作,在融合发展的农芯乐平台上帮村民买农资。
去年以来,沁县供销社开始依托互联网进行积极转型,确定以“互联网+流通”为核心的改革发展战略,提出了“打造一个平台,建设十二项专业服务体系,构建县、乡、村三级服务网络”的工作重点。县供销社先后通过招商,引进投资447万元,新组建成立3家公司,形成农产品、电子商务、物流配送三大板块。此外,还主动申请加盟省域电商平台系统,开展“触网”合作对接服务。
“村里人已经有30来户在网上买化肥了,”安慧中一边给买主展示网上的化肥图片,一边对记者说,“比商店里卖得便宜,质量也有保障。”农芯乐网上销售农资的供货商是山西农资集团,同为供销社的社属企业,为网上销售提供了充足的货源。
“学会用互联网之后,越活越年轻了,咱也赶了一回时髦。”安慧中对他目前的工作状态很满意。去年,他参加了5期供销社组织的农技、互联网培训班,对农芯乐网服务体系已经了然于胸,“从咋上网开始教起,一直教到咋选化肥、咋防虫害,我现在懂的比以前多多了。”沁县供销社在各个乡镇都组织了培训活动。据悉,和他一样接受培训的农民已经达到300多人。
沁县供销社理事会主任张志国坦言:“以前层层分销的传统农资销售模式让厂家无法直接接触农民,农民也很难直接买到质优价廉的正品农资,农资零售环节成了农资造假、掺假的重灾区。但网购农资是厂家直销,将中间商的利润返利于民,质量可靠,农民都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