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助推旅游产业新发展
“五一”小长假期间,我省各景区推出了精彩纷呈的主题活动,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尤其是智慧旅游助推旅游服务升级,全域旅游激发全民出游。而高速公路小客车免费通行的利好刺激,也极大地激发了自驾车出游。“五一”三天假期,我省多个景区都迎来了客流高峰。
5月1日,据省假日旅游信息预报中心统计公布的数据显示:“五一”小长假,全省共接待海内外旅游者2289.31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1.31%,其中过夜旅游者677.45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15.07%,一日游游客1611.86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24.14%。“五一”小长假全省共实现旅游总收入96.35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同期增长12.95%。
今年“五一”小长假,我省旅游市场呈现的主要特点有:
各地旅游产品供给推陈出新。在我省大力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政策的推动下,“五一”期间的旅游市场呈现出产品多元化的特点。如云冈石窟邀约市内著名乐团,在景区内进行免费演出;大同方特欢乐世界准备了目不暇接的精彩演艺、超值的年卡优惠、热闹非凡的主题互动;皇城相府的“迎圣驾表演、盛世八音会、编钟乐舞、打铁花”大型演出;炎帝陵景区举行庄严虔诚、宏大热烈的拜祖祭祀活动;历山景区推出的“品美食、赏风筝、看风车”活动;榆次老城推出的民俗风情情景剧演出;乌金山推出的刺激、惊险、震撼的“水上空中飞人”极限运动;太谷举办了“第6届桃花谷桃花节暨美宝山庄农谷文化旅游节”活动;运城关帝庙举办的“关帝巡城”活动;碛口景区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县大唢呐》展演等。这些活动满足了不同层次游客的旅游需求,各地都积极以“全域旅游”理念打造全新的旅游目的地,取得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旅游与文化融合彰显传统文化魅力。今年“五一”期间,除《又见平遥》、《又见五台山》等文化演出继续火爆外,晋祠博物馆举办的文艺演出,双塔寺景区举办的牡丹文化节,民俗博物馆举办的画展,皇城相府的《开门迎亲》情景剧和《大槐树移民》实景演出,离石归化村的大型民俗文化实景剧表演《沟梁上的土疙瘩》等,这些都体现了群众参与、旅游文化相融合的特点,宣传了传统文化,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文化氛围,使游客在休闲放松旅游的过程中,也能体会传统文化的魅力。
高速公路免费通行自驾游成出行主流。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私家车的日益普及以及“五一”期间高速公路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使得自驾游客继续成为假日旅游的主角。晋城皇城相府的自驾游短线以晋、陕、蒙、冀为主,长线游以京、津、苏、浙为主,自驾游占总人数的62%;蟒河、珏山、王莽岭自驾游客分别占到总游客数量的68%、80%和73%;在太原、大同、运城等区域核心城市,短途、近郊旅游成为“五一”假期旅游的主要方式,除具有规模的传统景区外,城市周边未开发的自然风貌及交通要道周边的有特色的农家乐,临汾市与山西省房车协会在古县牡丹景区共同主办了“千辆房车游山西”活动等都迎来了大批自驾游游客。
智慧旅游助推服务提档升级。“五一”期间,大数据智慧旅游为满足出游多样化需求,提供个性化服务,增添不少亮点。
如晋城皇城相府景区开通免费公用移动wifi,覆盖了全部景点;王莽岭与同程网、携程网等14家旅游网站合作,实现了游客线上预订,线下取票。这些服务都极大地便利了游客,提升了游客旅游满意度。
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见成效。“五一”期间,全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和相关单位高效运转、措施到位,确保了假日旅游市场的安全有序。“五一”前,省旅游委向各地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下发通知,对假日期间的旅游安全保障、旅游市场监管、值班与应急等工作进行了明确细致的安排部署。各地、各单位结合实际,各尽其责,加强协作,按照全域旅游思维,继续加大景区及周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强旅游市场监管,强化旅游安全管理,让游客安心开心舒心。全省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坚持24小时值班,各地旅游景区通过门户网站、微博、微信等方式动态发布便民出行信息,及时为游客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进一步提升了假日旅游公共服务水平。
截至5月1日14时,省旅游质监所共接听咨询及投诉电话63起,受理游客有效投诉17件(其中12301平台8件),比去年同期减少4件,同比下降19%。其中16件为投诉旅游景区,1件为投诉旅行社,均按属地管理原则得到妥善解决。
本报记者 栗美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