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县作为传承千年的文献名邦,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土壤,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如今,借着省旅发委启动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示范乡镇创建工作的契机,正在全力打造旅游新高地。
娘子关旅游开发是平定县发展旅游产业的重头戏,也是该县旅游项目建设的排头兵。近年来,平定县以娘子关和固关景区为突破口,深度挖掘旅游资源,盘活旅游经济,旅游这个朝阳产业在古州焕发出蓬勃生机。
“三山两关一岭一园”承载绿色未来
“山西文化数二定,二定之中数平定。”平定县历史悠久,山水风光秀丽,历史文化厚重,旅游资源丰富,素有“文献名邦”美誉,是中国刻花瓷艺术之乡。
“如果把平定县旅游资源分类归纳,可以称为‘三山两关一岭一园’。”平定县文物旅游局局长郗臣说。“三山”即冠山、浮山、药林山,“两关”为娘子关和固关,“一岭”是红岩岭自然风景区,“一园”为冠山舍利文化园。
说起平定县的文化旅游资源,郗臣如数家珍。在他眼里,这些资源既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厚重历史,也承载着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光辉未来。
平定县还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和18个中国传统村落。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点寄托着远方游子的乡愁,也吸引了本地及周边地区游客前来游玩。
“肥+瘦”方式破解发展瓶颈
丰富的资源为平定县旅游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要想把这些资源变为发展的动力,形成全域旅游经济链条和品牌效应,必须寻找适合平定县的开发方式。
“肥加瘦”是平定县立足实际,多方研究制定的开发方式。“肥加瘦”方式,即在旅游开发推广中,将成熟景区和未成熟景点、开发条件好的景点和开发难度较大的景点捆绑在一起,把旅游资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结合起来,整合冠山、浮山、娘子关、固关、红岩岭、舍利文化园、南庄抗战地道、石评梅故居以及传统村落、美丽乡村等资源,大力实施“平定旅游带动经济发展”战略。按照“肥加瘦”方式,平定县全力打造7条本地旅游精品线路,广泛开展“雄关秀水文献名邦古州平定”主题旅游宣传推广活动,对内打造旅游品牌,对外树立良好形象。
娘子关景区知名度较高,开发条件较好。平定县将娘子关景区与上董寨、下董寨传统村落以及“北方泉水生态渔都”开发结合起来,打捆招商。按照“政府引导、创新模式、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点带面、辐射全域”的要求,平定县从优化旅游产业布局入手,以打造娘子关5A级景区为突破口,统筹整合旅游资源,形成产业链条和品牌。
公路交通是制约平定县旅游景区发展的瓶颈之一。平定县积极向上争取,将娘子关至旧关、杨白线至主铺掌村、307复线至南庄村、张庄镇至七亘村、白泉至娘子关5条旅游公路列入全省旅游公路建设行列,总投资达4.8亿元。主铺掌村红岩岭自然风景区在暴雨灾害后,道路损毁严重。得知杨白线至主铺掌村公路被列入全省旅游公路建设行列,景区负责人杜双贵十分高兴,“对于景区来说,这是最大的利好消息。”
“三加一”模式打造朝阳产业
在去年召开的全市旅游发展大会上,平定县县长韩加政说:“努力把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经济优势,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让古州平定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在旅游产业发展方面,平定县将采取“三加一”发展模式,即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团队,做好旅游规划;引进一流的开发投资团队,做大旅游项目;培育一流的运营管理团队,做精旅游管理;营造一流的产业发展环境,做实旅游保障。
旅游产业发展正在平定古州紧锣密鼓展开。到目前,《平定县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红岩岭自然风景区——玉皇洞旅游发展规划》初稿已编制完成,进入评审阶段;《冠山舍利文化园修建性规划》正在编制中。平定县还投资150万元制定了乡村旅游规划。
去年10月11日,《映像古州》首届平定旅游文化节大型系列活动在固关景区举办。旅游文化节从走红之路、圣人训、茶缘、舌尖上的平定、古州美韵、印象古州6个方面全面展示平定县独特的旅游资源。平定县文物旅游局还协调娘子关景区、固关景区、红岩岭自然风景区与石家庄6家旅行社和太原5家旅行社达成促销协议。
宣传推介是本地旅游推向广阔市场的有效途径。平定县文物旅游局制作6个重点旅游景区的宣传片,固关、红岩岭、冠山、平东景区、药林寺已制作完成并在市县电视台播放,娘子关景区和南庄地道宣传片正在进行后期制作。平定县还在高速公路、国道、省道,郊区、盂县和昔阳等地制作了11块大型旅游广告宣传牌,利用网络、微信平台,平定文化旅游走出阳泉、走出山西,走向全国乃至更为广阔的市场。如今,平定旅游被阳泉新浪网微博推出后,已吸引了50万粉丝。
一项充满期待的全域旅游规划
娘子关作为著名关隘,号称“三晋之门户,京都之咽喉”,有着非同寻常的地理意义。其地势险要,自古为太行山重要通道、兵家必争之地。此关下的娘子关镇是国家命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之一,遍地历史建筑和文物古迹,有明长城、古关隘、古驿道、古村落,有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水资源。瀑布顺悬崖峭壁而下,瀑布旁又有水帘洞、趵突泉等景点。有华北最大的岩溶泉群,大小泉眼上百处,泉水四季喷涌不息,在村中院落前缠后绕,家家流水,处处涌泉,组成一幅“小桥,流水,人家”的天然画卷。
“别人是‘旅游+’,我们要‘+旅游’,八大特色加上旅游元素,最后形成全域旅游。”去年抗洪救灾工作刚结束,娘子关镇党委书记朱继明就带领全镇全力以赴开始规划实施娘子关镇的全域旅游。
平定县提出,要创新发展娘子关旅游业,挖掘“四大文化”,打造“八大特色产业”,将娘子关打造成东西城市交流的中转站、落脚点,吸引更多的省内外游客前来参观。具体说,就是挖掘水乡村落文化、关隘长城文化、红色军旅文化和民俗传统文化这“四大文化”,在全镇24个行政村11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融入旅游元素,打造“八大特色产业”。
——长城驿道+旅游。全力加快固关、娘子关长城景区的建设,修复原有的长城、烽火台等设施,打造高品质的长城文化景区;与交通部门对接,利用固关“商道-马道-驿道-国道-高速公路”共存于一地的特殊旅游资源,筹划建设中国公路文化博物馆。
——北域江南+旅游。深度挖掘娘子关村泉水的价值,建设开发300亩左右的新北方水磨城,修复5至8处水磨坊院落;对现有泉水瀑布进行加宽改造,打造中国最宽泉水瀑布。
——文化体验+旅游。利用河北村独特的地理位置,将其打造成旅游文化体验中心,一方面可筹办全国性的摄影、书法交流和比赛活动,另一方面是娘子关民俗文化的展示体验区。
——科幻主题+旅游。利用原娘子关电厂300亩旧厂区,借助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的名人效应,打造娘子关旅游科幻城和科幻影视基地,提升景区品位内涵。
——生态湿地+旅游。利用河北村到西塔堰村11公里沿线的生态泉水资源,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和湿地休闲度假产业,发展湿地观光、养老、餐饮等休闲项目。
——古村落风情+旅游。开发以古村落生产生活体验、乡村田园风光、娘子关特色民俗文化为核心吸引力的古村落旅游增长点。对古村落历史文化实物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重点打造一批风格各异、特色鲜明的民俗产品。
——特色农业+旅游。充分发掘后山五村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突出绿色杂粮、干果、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真正把“绿水青山”打造成“金山银山”。
——红色文化+旅游。整合全镇红色旅游资源,特别是深入挖掘磨河滩钢铁英雄连、娘子关保卫战等红色历史事件,建立娘子关红色历史博物馆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突出红色文化旅游特色。
重点景区塑造链条品牌
初春,漫步在平定县岔口乡的红岩岭山间小路,蓝天澄澈,白云轻悠,阵阵微风吹过,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这座既有深厚文化底蕴,又有靓丽自然风光的山岭,是平定县发展文化旅游的重点景区之一。
发展文化旅游,依托重点景区塑造个性化的“平定名片”,就是把娘子关关城、冠山书院、固关长城等“古色”旅游资源,岔口乡天然溶洞、药林寺天然氧吧等“绿色”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形成链条品牌,发展精品旅游景区景点。
玉皇洞是平定县新近开放的景区。驱车来到岔口乡主铺掌村,一路向红岩岭攀爬,一个小时便来到了山巅。听导游介绍,传说红岩岭为王莽追刘秀之岭。沿途峰叠峦聚,古称“四十里红岩寺大梁”。在红岩岭自然风景区,玉皇洞为亮点。洞内钟乳石塔、石柱、石笋、石花、石幔、石帘琳琅满目,是迄今为止在北方山脉中发现的规模最大、钟乳石最多的溶洞,有“太行第一钟乳石洞”的美誉。
走进溶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将溶洞内的钟乳石雕琢成形态各异的奇石。静心聆听,似有滴水声入耳。在五彩光线的影射下,一个个奇石造型各异,下垂上立,形态各异,幽深谍影,怪石林立,如同奇幻梦境之中的精灵。
仔细瞧形态各异的钟乳石,听导游细细讲解,就能连贯成一个个完整的神话故事。景区导游介绍,玉皇洞目前已开发出“龙宫”“瑶池”“灵霄殿”等五洞,总长600多米,面积近8000平方米。目前,6号溶洞已经勘探完成,有待开发。
岔口乡的山令人惊叹不已,娘子关镇的水让人柔情四溢。来到娘子关村,就听到哗哗的流水声,一条水流从村中流过,伸手撩撩清澈的流水清凉而舒适。来到水上人家景点,清澈的溪水穿院而过。院中的葡萄藤有成人手臂粗,据说是1930年栽植,枝叶茂密覆盖了整个院落。
平定县境内的人文自然景观,有天下第九关之雄关;有北方小江南、太行水乡之秀水;有崇古冠山书院、关隘文化和儒、道、释文化之人文;有绵山、冠山、药林寺和绵河、温河之自然。依托旅游资源,平定县努力将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下一步将聘请国内一流的规划设计团队,引进一流的开发投资团队,培育一流的运营管理团队,营造一流的产业发展环境,把古州平定建成全国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南庄七亘游感受红色文化
去年“十一”长假,平定县巨城镇南庄村迎来不少游客。钻地道、登山、看古院、赏景、吃农家饭……市民到南庄村一游,能领略到不一样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作为平定县红色旅游的重点景点,南庄抗战地道和七亘大捷旅游景区成为游客感受精神洗礼的好去处。
沿307复线一路前行,路旁“南庄地道”的牌子十分醒目。走进村庄,群山环抱,温河穿村而过。据记载,抗战时期,当地干部群众开挖地道,新旧结合,形成三纵一横、四层结构、22个出口、共计4000米的环形地下通道。地道的形成不仅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还保护了村民生命和财产安全。2012年,村支“两委”带领群众恢复开发基本完好的抗战地道,其中有1000米的地道开放。当年,南庄地道被列入市级文物保护范围。随后,村里建成了2000平方米的“小延安”英烈园。如今,这里已是阳泉市的“国防教育基地”。
走进村庄一打问地道,村民便会热情地带着到地道入口。一位60多岁姓刘的村民说:“俺村的地道有9个出口,四通八达,咱当地少见,值当来看看。”来到一处窑洞前,窑洞内的墙壁就是地道的一个入口。顺着入口往里走,当年的地道功能分区清晰可见——有的区域可供人临时居住、组织会议,有的区域还设有暗道、陷阱、机关等。
村党支部书记刘所银说,村里有王家大院、刘家大院、旗杆院、狮王院、八眼窑等8处民居古宅建筑群等为代表的院落文化景观,还有以南景山、北后山等为代表的10处自然景观。去年,村里还新建了一处垂钓池。在这里游客不仅能看美景、体验地道,还能听听神话传说和民间故事。
平定县东回镇七亘村也是一块红色热土。这里峰峦叠嶂、沟壑纵横,地势十分险要,古有“龙虎环境”之喻。据导游介绍,1937年,刘伯承率部进抵东回镇,指挥“七亘大捷”伏击战。东回镇娘娘庙村为平定县抗日政府驻地,马山村为刘伯承抗战指挥部所在地,七亘村有“七亘大捷”遗址,抗战学校、秘密联络点、七亘大峡谷、七亘伏击战遗址、七亘大捷纪念碑记事碑等地也是游客经常游览的地方。近年来,七亘村村支“两委”积极转变观念,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先后被纳入县市重点“红色旅游教育示范基地”。特别是2005年以来,村干部带头、党员示范,发动全村村民发展旅游,旅游服务内容逐渐丰富,红色旅游渐入佳境。
本报记者 张文华 本版摄影 续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