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产业扶贫的“武乡样本”

  “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在脱贫攻坚中武乡县打造出了——
  “政府帮,企业扶,银行助,俺终于脱贫了!”每当武乡县涌泉乡辉楼沟村村民郭瑞珍回忆起自己脱贫的经历时,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四个孩子,四个大学生,供孩子们上学,我变得一贫如洗,就是说想发展产业吧,哪里有资金呀!”去年郭瑞珍在政府、企业、银行,三重外力帮助下养上了湖羊,一举甩掉了戴在头上的穷帽。
  在脱贫攻坚中,武乡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把“一村一品一主体”作为产业扶贫的主要抓手,因地制宜、因人因户因村施策,积极探索,创新实践,下“绣花”功夫,全力推进产业扶贫,为贫困群众稳定脱贫和持续增收注入了新的活力。

“零成本”投入,激起了“我要脱贫”积极性


  春夏之交,草莓采摘已接近尾声。站在草莓大棚外忙里偷闲的姚伟给记者算起了收入账,“两座大棚收入差不多15万,还上7万元贷款,剩余的钱足够给孩子看病了。”说话间姚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刚满30岁的姚伟是武乡县丰州镇魏家窑村人,因女儿生病而成了村里“有名”的贫困户。去年他先后办理了两笔由政府贴息、共计7万元的扶贫贷款,建起了大棚,种上了草莓。“是‘零成本’投入,才让我看到了希望,甩掉了‘穷帽’呀!”面对记者姚伟感慨万千。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发展产业离不开资金,没有资金产业扶贫就是一句空话。”在武乡县县委书记胡坚看来,精准脱贫,关键在产业;产业扶贫,关键在资金。如何才能形成“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扶贫投入新格局,提高扶贫资金使用精准度和效益呢?
  为此,武乡县与邮储银行合作,向邮储银行注入风险补偿金700万元,面向建档立卡贫困户推出了“大山富民贷”“大象富民贷”金融产品,去年发放扶贫再贷款5000万元,向714户贫困户发放贷款3200万元;
  武乡农商银行和泽都村镇银行各发放支农再贷款资金1000万元。今年该县又创新制度,出台了政府、银行、保险、实施主体、贫困户“五位一体”金融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成立了风险补偿金委员会,构建起了“五位一体”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模式,全年计划发放惠及1200户贫困户小额贷款6000万元,目前已发放小额信贷2167.9万元。这一系列贷款均由政府贴息,农户全部是“零成本”。
  武乡是国定贫困县,财力非常有限,但在脱贫攻坚中却显得那么“大方”。仅今年已整合各类涉农资金1.36亿元,目前已下拨到村到户到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拨付至县级融资平台5000万元,撬动金融扶贫贷款用于解决贫困村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项目。与此同时,已落实“一户一项”产业扶持资金2103.6万元、农村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资金3570万元。

“零风险”经营,贫困户吃上了“定心丸”


  产业扶贫,自然风险、市场风险是很大的挑战。帮扶贫困农户稳定脱贫,降低这些风险至关重要。
  “去年我种了8亩谷子,亩产量虽略有下降,但总收入却几乎是以前年度的2倍。”时至今日,当谈起去年的收成时,上司乡铺上村村民王效良的兴奋之情仍溢于言表。原来该村村民在耕种之初就同太行沃土公司签订了“晋黄”羊肥谷子种植协议,村民以优质保证,公司以优价收购。一年下来,铺上人便尝到了甜头。“今年我计划种12亩谷子。”正在田间耕种的王晓东告诉记者,“产量看似下来了,但产值上去了,这都是‘订单农业’给咱带来的好处呀!”今年太行沃土公司、三里湾种植专业合作社、农家老魏网店等种植企业,已同该县贫困户签订“订单农业”上万亩。
  与种植业发展“订单农业”不同的是,武乡县养殖企业牵手贫困户走上了“入股分红”的道路。去年底,武乡县涌泉乡里庄村贫困户李怀金就在山西多维牧业首次贫困户“湖羊寄养”分红大会上,领到了1200元分红。当天,涌泉乡17个村1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共领到10.3万元“红包”。
  “这种‘入股分红’的方式,不仅增加了贫困户收入,降低了贫困户的经营风险,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方式的有效转变,同时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武乡县县长阎新平一语中的。
  为了让贫困户吃上“定心丸”,真正对自己入股企业的资金的放心,武乡县在“五位一体”精准扶贫小额信贷模式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实施主体一旦破产,无力偿还所贷款项时,由保险公司、政府、银行分别承担70%、20%、10%的责任,与贫困户无任何责任。“这样好的政策,上哪里能找到呀?‘零风险’经营,不脱贫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呀!”贾豁乡古台村村民张爱芬说。

“零距离”就业,家门口赚钱不是梦


  “俺去年就脱贫了,不说别的,单就养鸡工资去年就领了6600元,今年已领了6600元。”当记者走进武乡县蟠龙镇龙湍村村民郝留旺家,与他谈起脱贫攻坚时,他高兴地说道,“真没想到呀,老了还参加了工作,而且是在家门口。”
  今年已66岁的郝留旺育有四个子女,随着孩子们相继成家,老两口本该含饴弄孙,尽享天伦之乐,然而事与愿违。2010年随着晋中市医院给郝留旺开出的医学诊断书——淋巴肿瘤,平静的生活被瞬间打破。在随后连续进行的三次手术中更是花光了他家全部积蓄,还筑起了债台,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去年8月,在村党支部和村委会的帮扶下,他担任起了村集体的肉鸡养殖小区饲养员。8个月时间,已领工资13000多元。“我还种有4亩苦参、4亩核桃、1亩油用牧丹、8亩玉米和小杂粮,去年收入少说也有5000元……”郝留旺掰着手指一样一样计算着,“去年两个人总收入最少也有13000元。”
  像郝留旺一样,在家门口实现“零距离”就业脱贫的还有“两园一剧”的上百名演职人员。武乡县是全国一百个重点红色旅游景区之一、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改变“美得让人心痛、穷得让人揪心”的现状,武乡县在发展旅游过程中,优先考虑贫困户就业,“两园一剧”800多名演职人员全部是周边村庄的农民,其中100多人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蟠龙镇安乐庄村村民牛树伟,上有年迈的双亲,下有上学的子女,生活极度困难。2012年进入八路军文化园打工后,生活得到了保障。牛树伟说:“来这里打工快5年了,每月能有1500多元收入,还不耽误家里的事儿,很高兴能有这样一份工作。”
  与此同时,武乡县结合贫困户个人特点、技术能力和不同的致贫原因,在生态护林、村级公益事业服务队等盈利性岗位中优先考虑贫困户,保障贫困户有活干、能挣钱。
  “脱贫不是目的,致富才是目标。”武乡县委书记胡坚告诉记者,该县依托产业不仅要实现贫困人口的精准脱贫,而且是可持续增收、稳定脱贫,与全国人民同步小康。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赵海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6-01期

  • 第2017-05-28期

  • 第2017-05-27期

  • 第2017-05-26期

  • 第2017-05-25期

  • 第2017-05-24期

  • 第2017-05-23期

  • 第2017-05-22期

  • 第2017-05-21期

  • 第2017-05-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