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狠抓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把交易市场建在田间村口,让农民和市场实现无缝对接,使农产品就地就近销售,好产品也卖出了好价钱……
一个个标注有888、666字样的箱子,正在被几个年轻人吃力地装上一辆大型货运车,整整齐齐地码放起来,眼看着大半个车厢很快就被装满。这是近日记者一走进新绛县南张村蔬菜产地批发市场,首先映入眼帘的一幕。
市场负责人指着场地上堆放整齐的黄瓜箱告诉记者:“这是准备发往西安市的黄瓜,今天早上刚刚从棚里摘出来,现在正装车,一会就要出发了。”
南张村蔬菜产地批发市场,就是一个建在农村田间村口的“田头市场”。市场负责人说,别看这开在咱农民家门口的市场有点土气,规模也不算大,但是挺管用、能办事。它能让农民和市场顺利对接,能让农产品实现就地就近销售,还能降低流通环节的损耗,并且让好的农产品卖出好价钱。老实说,“田头市场”实实在在为咱农民打开了一扇走向市场之门。
卖农产品方便了
咚咚咚,咚咚咚,随着一阵发动机声响,只见一辆满载茴子白的农用三轮车开进了市场。开车的中年男子把车子停在交易区,走出驾驶室就和周围的菜商搭上了话。
这个人就是新绛县西横桥村的菜农芦晓勇。芦晓勇告诉记者,新绛县把蔬菜作为农业的支柱产业来发展,自己自然就成了一个菜农。这几年种菜总体来说还挺好,虽然也经历过市场的起起伏伏,但收入还是要比种粮食好很多。最让他感到高兴的是,开在身边的蔬菜市场,确确实实方便了菜农卖菜。他指着农用车上还带着露珠的茴子白说,这就是今天一大早刚从地里砍下来的菜,一转眼的功夫就上市了,菜新鲜不说,还没啥损耗。更重要的是很快把菜批发出去,回过头来又能忙活地里的活,可以做到种菜卖菜两不误。还有就是,自己直接卖菜省去了中间环节,总能多挣几个钱。
临猗县北兴丁庄农民范有仁说起“田头市场”方便农产品销售的事,就高兴地打开了话匣子。他说,村里的“田头市场”可是不得了,能辐射方圆25公里,把周边果农的苹果很好地卖出去,每年的销量在4000多吨,确实解决了果农的大问题。市场每年都吸引来自东北、浙江、上海、广东等地的百余名果商进场和果农进行苹果交易。这些果商不仅带来了全国各地的不同需求,使果农不同品种和规格的苹果都能找到销路,卖果不发愁,而且也带来了国内各地市场的价格信息,使市场成为了信息的交汇处,价格变得比较透明,果农再也不用吃不摸行情的亏了。
范有仁说,“田头市场”让苹果既能卖得了,更能卖得好。如王显庄果农王国一,家里有10亩果园,年产苹果6万斤。因为背靠市场不愁卖不了,所以他除每年秋季卖一部分外,就把剩余的放入冷库,避开售果高峰,选择在春节和年后合适的行情出售,卖得很“艺术”。
好产品能卖好价钱
新绛县北张镇南燕村,有一个龙之祥香菇合作社。该合作社不仅自己有40个菇棚用来种植香菇,而且还带动了周边村很多农户一起发展香菇产业。社长郝红捷说,合作社种植的品种是秋菇,从头年的10月份一直干到第二年的3月份。之所以种植秋菇,是因为秋菇是香菇中品质最好的一种,肉厚味浓,很受消费者欢迎。更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合作社建有自己的“田头市场”,能掌握住市场行情,不再被采购商忽悠而吃亏,能把好产品卖出好价钱,让大伙能多赚钱。
郝红捷带着记者参观他的“田头市场”,指着周边一排一排的菇棚说,香菇就在棚里生产,这棚外就是市场,咱这香菇要多新鲜就有多新鲜。再有,咱市场里还建了冷库,可以把当天没有卖完的香菇第一时间存放起来,确保了香菇的新鲜度。咱的鲜菇最低价也在1斤4.5元,这个价一直很稳定,社员的收入也很有保障。当然啦,做到这一点离不开“田头市场”的功劳。首先是咱有自己的市场,每天的交易量在1万斤左右,行情透明,使菇商不敢压级压价。其次,社员和其他农户都会来市场卖菇,也让菇商在外面收不到菇,只能到市场来公平交易。还有,咱的市场现在也是有点名气,菇好不愁卖,慕名而来的菇商很多,好菇能卖出好价钱。
沾了“田头市场”的光,新绛县南张村蔬菜批发市场的黄瓜同样卖出了好价钱。市场负责人高兴地说,别看现在是5月中旬,市场上的黄瓜价格有所下降,可咱的黄瓜就在咱产地市场,现在批发价还能卖到1斤1.1元,比西安市零售市场的价格还高。为啥呢?因为咱南张村蔬菜批发市场卖出去的黄瓜,都是南张村和附近几个村生产的,这一片水土好,产出的黄瓜又甜又脆,在西安市成了优质黄瓜的代名词,西安人特别认,一听说是南张村批发市场来的黄瓜,就是多花点钱也要买,咱南张村市场的名号值了钱。
农民有了话语权
“农民要想在市场上有话语权,就得进入市场,了解市场,而‘田头市场’就是咱农民进入市场最方便的一扇门。”这是临猗县忠定苹果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中定的观点。
老吴告诉记者,合作社建起“田头市场”后,社员们的苹果都拿到市场上来卖,果商们也都来市场上买,这一买一卖的过程中,社员们就进入了市场,就能了解到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苹果,什么样的苹果值钱等重要的市场信息。掌握了市场信息后,社员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苹果生产,决定自己投入多少成本,苹果卖什么样的价钱,在市场上就有了话语权。
老吴现身说法,他现在之所以要搞生态果园,就是因为了解到市场上对高档苹果有需求,尽管这部分消费者群体不是很大,但是他们的消费能力很强,很值得投入较高的成本精心生产。这样做,虽然投入高,但是得到的利润更高,完全是高端路线。老吴得意地说,他如今在市场上行走就很惬意,苹果卖多少钱,他真有话语权。别人的苹果是论斤卖,他的苹果因为是有机精品果,是论个卖。别人一斤苹果2元钱,他是一个苹果8-12元,就这样的高价居然还供不应求。
老吴让记者看他刚收到的微信,浙江大学的一位朱教授,前段时间在临猗出差时买过他的苹果,家人吃过后觉得特别好,于是就用微信发来300元钱,非要再买他的苹果。老吴担心天气热长途运输过去会影响苹果的品质,影响自己的声誉,就把钱退了回去。可朱教授又把钱打回来,说一定要买,家里人一定要吃他的苹果。没办法,老吴只能让快递发走。
怎么样?有了话语权的农民牛吧!
本报记者 魏贵富
短 评
要让农民学会在市场“冲浪”
农民是生产经营的主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进入市场是其搞好生产经营的必要条件。
过去,人们总说农民不识市场“水性”,不适应市场,是市场经济的“旱鸭子”。其实,这是个重大误解。无非是农民只埋头生产,不接触市场,或者接触市场太少的缘故。如果引导农民进入市场锻炼一番,他们不但能学会在市场中“游泳”的本领,说不定还会成为“冲浪”高手。
如何才能让农民方便地进入市场呢?我省尝试并初步见到成效的“田头市场”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农民把自己的产品就近在田间村口销售,通过市场了解到消费者需求,知道自己该生产什么,通过市场了解到实际行情,不仅卖出了产品,还把产品卖出了好价钱。更可喜的是,农民经过市场的历练,将逐步在市场中拥有话语权。
因此,希望全省各地能够发展更多的“田头市场”,让农民兄弟在家门口学会“冲浪”,体会到“冲浪”的乐趣和收获。
魏贵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