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太原新闻

城市蝶变的“先锋军”

  • 正在太原南站充电的电动出租车。 田晓君 摄

  •   为把龙城太原建设成宜居宜业幸福城市,太原市从2013年全面打响“城市蝶变”攻坚战。国网太原供电公司高度重视,积极发挥优势,最大程度优化电网,最大努力推进工程,最大限度惠民利民 ——
      “襟四塞之要冲,控五原之都邑”。太原是我省省会,全国重要的新材料和先进制造业基地,自古就有“锦绣太原城”的美誉。从2013年开始,太原市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城市发展建设拉开了序幕,300余条道路拓宽新建,8292辆纯电动出租车上路运营,4.05万户居民“煤改电”惠民工程……使这座具有4700多年悠久文化的历史古都绽放出新的活力。
      在这场城市“破茧成蝶”的华丽蝶变中,国网太原供电公司(以下简称“太原供电”)2000余名电网员工始终站在服务政府大局、服务惠民工程的高度,充分发挥企业优势,举全公司之力,最大程度优化电网,最大努力推进工程,最大限度惠民利民,被誉为城市蝶变的“先锋军”。

    尽责履职 助力城市建设

      2013年至2016年,是太原市城市建设翻天覆地变化的4年。山西省首条长达49.28公里的中环路仅用一年的时间全线贯通,建设路、长治路、五一路等300余条城市道路大面积拓宽改造,阳兴大道、东峰路、敦化路等60余条新建道路建设完工,太原市正式告别平面交通,大步迈入立体交通时代。
      “2013年4月,公司要在4个月时间内,对40条道路的238条供电线路实施迁改入地,这样的工作量在2年内完成都非常困难。在西环道路建设中,我们每天钻在高度不足1.5米的电缆沟道内,扛着直径20厘米、每米10公斤的电缆挪向电杆位置,大家身上沾满了泥浆,连续奋战10多个小时。但是没有人喊苦喊累,城市建设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现任建设部主任张小朋回忆当时的情景,仿佛是昨天刚发生的事情。
      为确保整个工程按计划有序推进,省电力公司在全省范围内调拨应急物资紧急支援,从大同、长治、临汾、忻州调拨物资。太原供电成立了工作领导组,与政府建立常态对接机制,公司负责人与政府相关部门多次到道路改造现场协调解决问题,与道路建设改造项目部一一对接,随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
      对于太原供电人来说,2016年百年老街五一路拓宽改造同样异常艰难。与往年不同,太原市政府打破以往“先拓宽改造道路、再实施供电工程”的流程,实行道路拆迁与供电改造并行的工程模式,在所有地下管网建设中,供电线路先施工,真正做到了“电力先行”。正因如此,供电设施的改造进度,关乎整条道路建设速度,责任压力难以想象。
      项目负责人芦震说:“五一路全长3.8公里,需要迁改供电设施23处,敷设电缆12.6公里,拆除电杆75基。我们与施工项目负责单位建立常态联系机制,进场作业员工轮班24小时蹲点,巡视管线排管建设,同时,将道路改造项目纳入绿色通道,各业务环节并行办理。”
      据统计,2013年至今,太原供电配合道路建设改造,实施迁改供电线路723条,敷设电缆2158公里,相当于汾河长度的3倍。

    攻坚克难 支撑绿色交通

      太原市是全国“新能源汽车示范城市”、“新能源汽车试点城市”。2016年初,市委市政府决定对到达报废期限的8292辆出租车逐批更换为电动汽车。如此大规模、批量次的电动汽车更换,在全国尚属首例。
      充电桩是电动汽车运营的基础保障,在如此繁重紧迫任务重压之下,如果不能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充电桩建设,电动出租车将无法上路运营,不仅影响出租行业经营效益,更加影响社会稳定。
      2016年1月,临近春节,太原市首批500辆出租车更换工作全面启动,为保证车辆运营,需要在短短15天内配套建设400个充电桩。关键时刻,如何布局?怎样建设?在毫无建设经验、技术力量、专业队伍的紧迫情况下,太原供电主动承担起充电桩报装受理、设计施工、验收送电等工作,按照常规工作期限完成至少需要60天。
      市场及大客户服务室主任刘成林说:“通常新增供电项目应需提前开展立项、报装申请等工作,充电桩建设事关重大,在没有施工计划、没有物资储备的条件下,公司将充电桩建设作为政治任务,紧急抽调200余名专业骨干,集中库存设备材料,规划、用电、设计等专业并行,报装、施工、验收等流程并进。当时我们吃住在现场,昼夜不休,圆满完成建设任务。”
      新年过后,太原市政府再次发力,决定加快推进公园、大型停车场、主干街道充电桩建设,年内充电桩数量达到4000余个。
      “2000个充电桩负荷高达8万千瓦,等同于14万人口行政区域用电负荷。按照年内4000余个充电桩建设计划,太原配电网负荷将增加20万千瓦,占主城区电网负荷的30%,对电网接纳能力提出严峻考验。”刘成林说。
      为满足充电桩电力供应,太原供电公司深入分析电网负荷特性,将电网运行方式进行全系统、全口径调整,统筹调配电网资源,合理安排电源出力,选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损耗较小的运行安排。简单地说,就是将太原电网有余度的负荷,“挤出”供应充电桩运营使用,像这样因充电桩大范围调整电网方式,在全国极为少有。
      与此同时,太原供电与市规划、设计等部门沟通,按照电网发展适度超前城市发展的原则,做好电网规划与电动汽车产业发展的紧密衔接,加大电网项目布局,做到同实施、同部署、同建设。与国土、住建委等部门协调,加快推进奥林等输变电项目建设,确保电网项目及时落地。
      2016年,太原供电圆满完成4361个社会充电桩供电任务,确保了1.1亿千瓦时充电任务。2017年,该公司计划建设16座快充站和4个充电桩群,全年完成替代电量5.9亿千瓦时,助力城市绿色转型发展。

    因地制宜 服务惠民工程

      “煤改电”工程是我国下大气力治理大气污染,积极探索和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新型能源消费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
      太原市是全省首批“煤改电”试点城市。晋源区枣园头村是太原市试点实施“煤改电”工程的第一村。村民王志勇家取暖面积约280平方米,每年仅买煤就需要4000余多元,取暖用的土锅炉,安全等级低、使用性能差,冬季家里的温度还不到20度,烧煤使院子里、房间里都是煤灰,冬天取暖成了他的心病。
      实施“煤改电”后,他家安装了2组6P三相空气能电采暖设备,总功率14千瓦,每月用电量3450度,电费1250元,经过政府补贴475元,个人仅需要支付775元,按照5个月供暖期计算总共需要电费3850元,比煤取暖省了1100多元。
      “‘煤改电’不仅暖的是家,更暖的是我们的心。”王志勇竖起大拇指说。
      今年,太原市政府加大“煤改电”推进力度,初步计划2017年实施城四区一县54个村1.5万户“煤改电”工程,年平均任务量骤然提升10倍,在太原电网建设历史上规模空前。
      按照太原市“煤改电”计划,2017年太原电网预计新增负荷23.5万千瓦,占总负荷的6.8%;2018年预计新增负荷39.4万千瓦,占总负荷的11.5%;涉及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22座,最大负载率超过50%的14座,基本处于超负荷运行状态,因此加快电网建设项目落地已刻不容缓。
      “为加快推进‘煤改电’工作,我们加大与政府部门的沟通汇报,超前研究‘煤改电’对配电网的影响,借势优化配电网特别是农村电网设计标准,召开工作推进会、方案研讨会10余次,与市经信委、规划局等相关部门现场踏勘20余次,对13个村供电设备现场摸排,目前,申请新建晋安、东峰等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6座。”副总工程师董瑞彪说。
      在此基础上,太原供电为把最大的实惠让利于民、让利于政府,根据村庄人口密集程度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结合实情,探索“集中+分散”电采暖新方式、新模式。
      晋源区杨家村是今年“煤改电”改造第一村,太原供电采用新研究的集中与分散采暖模式,减少了上百万元的建设费用。
      杨家村现有居民用户190户、454人。其中,71户居民集中居住在2栋居民楼中,114户分散居住在村中。居民楼以前采用燃煤供暖方式,管网敷设入户,太原供电因地制宜,采用电锅炉代替燃煤锅炉的方案,新装2台400千伏安和200千伏安变压器。采暖期,2台变压器同时运行,保证居民供暖和生活用电。非采暖期,仅启用200千伏安变压器,400千伏安变压器退出运行,在保证供暖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控制费用成本。而分散居住的114户居民,则像枣园头村一样,采用分散采暖模式,让村民享受到清洁、温暖的冬季生活。

    本报记者 王秀萍 通讯员 田晓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6-13期

    • 第2017-06-12期

    • 第2017-06-11期

    • 第2017-06-10期

    • 第2017-06-09期

    • 第2017-06-08期

    • 第2017-06-07期

    • 第2017-06-06期

    • 第2017-06-05期

    • 第2017-06-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