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清泉滋润 枣花飘香—— 运城供电公司“机井通电”工程建设纪实

  一片绿葱葱的枣树林下,一位身穿白色汗衫,头戴草帽的村民,正忙着修整渠道,为枣树地浇水。“现在,我最大的感触就是,电力充足了,用电安全了,这要是放在一年前,这样的灌溉条件想都不敢想。”7月11日,运城市夏县禹王乡师冯村村民姚有成边说边望向自己的枣树林。
  夏县禹王乡师冯村地处峨嵋岭,当地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依靠种植经济作物,而经济作物收获的关键离不开充沛的水,更离不开充足的电。浇地用电电压不稳、动力不足曾经是困扰姚有成的最大难题。
  为了改变浇地电压不稳、动力不足这一现状,2016年以来,运城供电公司把“机井通电”工程项目作为民心工程、形象工程和新一轮农网改造工程的重要内容,科学组织、精细管控,加快推进工程建设。师冯村也是“机井通电”工程受益村之一。通过施工改造和新建,运城供电公司将该村现用的裸导线全部更换为截面积更大的绝缘导线,将老旧、裂纹的电杆换成了新电杆,将村里原有的21台1660KVA的变压器全部更换成了2050KVA,10米高的旧电杆也换成了12米的新电杆。线路换新了、电杆增高了、变压器换大了,师冯村的农民浇地用电再也不用为电力不足、安全不可靠发愁了。
  “没有改造前,我们这眼机井维护量很大,一到夏天浇地高峰期,经常出现保险丝熔断、变压器烧坏……每年光维修费每台机井至少花6000多元,现在可好了,用电设备更新了,供电效率也提升了,变压器容量增大了,电压提高了,供电可靠了。”师冯村机井维护员杜孝义热情地介绍着该村机井通电工程的情况。
  “现在再也不用排号了,电力方便以后,自己愿意什么时候浇地就什么时候浇地,我们每人身上都有一把钥匙,使劲一拧,水就出来了,原来几天几夜才能浇透的两亩地,现在4个小时就能浇完。”姚有成边说边做,只见汩汩井水随之流出,看着水流向自家枣林,他满脸笑容地说:“今年一定有个好收成!”
  记者了解到,“机井通电”工程为农民所带来的好处不仅是灌溉变得方便了,还为村民们减少了不小的经济负担,以前浇地电压低,用电损耗大,浇一亩地一度电至少有一毛钱的损耗,而且还会缩短水泵的使用寿命,而机井通电以后,每亩地一度电的损耗不到两分钱,因电产生的农业损耗也会降低50%,农民在灌溉上所缴纳的电费成本降低了,农民们切实得到了实惠。
  “机井通电”工程是国家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重点工作之一,也是党和政府进行精准扶贫工程之一,运城供电的电网建设者们全力推进“机井通电”工程,以建设效果落实惠民利民。
  2016-2017年,运城市“机井通电”改造投资金额达到15.68亿元,占到全省的近二分之一。运城供电公司从工程设计、资金管理、物资供应、施工组织到竣工验收等方面都制订了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办法。实时把控工程进度,全过程监管工程质量,高标准打造新建台区,保证群众农业生产安全可靠供电,确保将“机井通电”工程打造成惠民工程。
  “我们的目标就是,机井通电全覆盖,有井的地方都要让它通上电,要把每一口井的效力发挥出来,改造后,全运城市受益村能够达到2400多个,占全市的74%,受益农田400多万亩,占全市水浇地的67%,这样老百姓以后用机井浇地就不用发愁了,农民的增产丰收就有了可靠电力保障。”运城供电公司“机井通电”工程负责人娓娓道来。
  镜头再回到师冯村,汩汩的清泉水滋润着一片片枣林,阵阵的枣花香,随风沁人心脾,姚有成望着一朵朵绽放的枣花,目光中透着收获的希望,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本报记者 王龙飞 通讯员 卫小鹏 张永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7-27期

  • 第2017-07-26期

  • 第2017-07-25期

  • 第2017-07-24期

  • 第2017-07-23期

  • 第2017-07-22期

  • 第2017-07-21期

  • 第2017-07-20期

  • 第2017-07-19期

  • 第2017-07-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