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得很多金融新生事物相继出现,但这也意味着潜在的金融风险加大。在山西,如何既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又尽可能防范金融风险,不仅仅是金融机构自己的事情,更是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事情。
企业经营中,要关注的事情特别多,市场的开拓和维护,设备的更新,技术的研发,哪一项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困境。
金融企业也一样,投出的资金是否安全?是否能够如期收回?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收益?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影响业绩。
经济转型中,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加,防范风险和扶持实体经济如何找到平衡点,是每一个金融企业都面临而且也必须正视的问题。
多措并举,支持经济防范风险
记者从省政府金融办了解到,对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今年,晋发32号文是省委省政府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的意见》,再度强调了金融在山西经济转型发展中的重要性。晋发36号文,则是《关于积极维护金融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指导意见》,推出了八条措施。
这八条措施包括采取差别化信贷政策化解信用风险,大力处置化解担保链风险,多措并举清收不良贷款化解农村法人机构风险,加强金融机构流动性管理化解流动性风险,防范化解非法集资风险,提高互金企业准入门槛化解互联网金融风险,维护市场稳定化解金融市场风险,建立全面风险预警体系应对突发金融事件。
除了地方政府重视支持实体经济化解金融风险外,央行分支机构和金融监管部门更是从工作本职出发,做了大量工作。
人民银行太原中心支行杜斌副行长和山西银监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从各自职责入手,引领全省金融机构紧紧围绕“三去一降一补”五大重点任务,与企业同舟共济、深度合作,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落实房地产金融调控要求,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有效推进去库存。引导金融机构探索创新产品和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市场化债转股,稳妥推进去杠杆。指导金融机构支持企业扩大直接融资,助推实体经济降成本。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提升普惠金融水平,补齐金融服务短板,有效支持了“三农”、中小企业发展和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民生领域和薄弱环节。
认真落实,因地制宜努力创新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支持实体经济方面,我省因地制宜,有不少契合山西实际情况的创新做法。
在防范化解风险方面,我省推动233家企业债委会组建运行,“一企一策”研究确定增贷、稳贷等方案,支持优质企业30余户,帮扶困难企业20余户,退出“僵尸”企业10余户。
特别是针对煤炭企业组建的109个债委会,为优质煤企新增表外融资、延伸产业链项目贷款、承销购买债券237亿元。各地突出地方法人机构风险排查治理,创新不良贷款“五个一批”台账管理和责任追溯机制,加快不良贷款处置;强化案件防控和安保工作,部署开展金融机构高级管理层2016年合规管理履职情况监管评价工作,促进高管合规操作、履职尽责;妥善处置案件风险,成功堵截各类风险事件,避免损失上亿元。
各家银行也都围绕防风险守底线,坚持质量管控不动摇。建行山西省分行严格贯彻落实监管机构风险管控要求,利用多种再融资手段和方法,强化协同、三级联动,千方百计帮助客户化解风险。通过盘活上迁、资产证券化、打包核销等多种形式优化资产组合,处置化解不良资产。对重点风险客户实施名单制管理,对潜在风险客户动态跟踪监控。近两年化解重大风险项目达128亿元。
在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暨小微和“三农”方面,全省金融机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和产品创新,精准对接。目前,全省银行机构支持、带动贫困户的金融产品有脱贫贷、富民贷、强农贷、牵手贷、光伏贷等二十余种。各银行机构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涌现出“公司+贫困户”、“电商+贫困户”、“专业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农户”等一系列扶贫模式,形成了直接支持、“四位一体”、“五位一体”等针对各类建档立卡贫困户一整套的支持方式。如国开行、农发行紧密对接易地扶贫搬迁项目,帮助其完善贷款申请材料和手续,提高资金落地效率。省农信社采取“八大措施”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开展了“万名客户经理进村入户”摸底工作,实现对全省所有贫困户的基础材料、评级、授信“三个全覆盖”。邮储银行省分行以光伏、林业扶贫为突破口,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带动贫困人口脱贫增收。工行山西省分行积极开展“创业担保贷款”与贫困户相结合的服务模式。
……
成效明显,金融之血活了经济
今年上半年,山西经济由“疲”转“兴”。
各项经济数据中,金融数据是比较“好看”的。社会融资规模是去年同期的2.9倍,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1.6%,尤其是中长期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2%,地方金融机构新增贷款占全部新增贷款的49.9%,小微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8.4%,涉农贷款余额占全部贷款的42.6%,保障性住房贷款余额同比增长64%。这些数据充分说明,全省金融环境持续向好,金融风险逐步化解降低,金融机构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力度进一步增加。可见,防控金融风险,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对儿“冤家”。
下一步,金融机构又会如何呢?建行山西省分行有关人士表示,该行将继续采取综合化金融服务模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以加大信贷投入为支点,进一步强化资产质量管控,多元化提升服务实体经济效率。光大银行太原分行将传统信贷与同业、投行、资管、金融租赁等多种金融产品有机结合,提升对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邮储银行山西分行53个贫困县所在支行已经与当地扶贫办建立合作关系,对非贫困县的贫困户也积极给于金融支持,将精准扶贫引向深入。农发行山西分行把吕梁市列为总行的全国产业扶贫试点,建立产业扶贫贷款风险补偿基金,创新推进产业扶贫。企业财务公司中电财山西分公司加大引资入晋力度,支持省内电网建设资金的投放力度,同时,积极争取低成本资金,为山西电网建设提供优惠贷款利率,目前山西农网项目贷款利率全部为基准利率下浮10%……
省政府金融办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最近一个时期,我省陆续出台了不少相关的文件,如《山西省互联网小额贷款公司监管工作指引(试行)》《关于发挥保险作用支持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若干意见》《加快股权投资基金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力度的意见》《山西省政府投资基金管理暂行办法》《加强省属国有金融类企业股权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等等,相信这些文件的出台、贯彻和落实,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对我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防范金融风险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有了一个良好的金融环境,不必担心投出的资金被骗被拐被赖账,就有了投资的信心。有了投资的信心,再加上合理的时滞效应,就会带来卓有实效的成果。山西经济从“疲”转“兴”,再到发展、振兴,为时不会太远。
本报首席记者 崔晓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