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国企国资改革“施工图”涉及21项重点

  •   国新能源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投资建设的保德燃气(煤层气)热电联产项目正在井然有序施工中,预计将于2017年年底投产运行年年底投产运行。。本报记者 冯杰 摄

  •   

    编者按
      国企国资改革是今年我省第一重大任务。春节结束后的第一工作日,省委书记骆惠宁、省长楼阳生就兵分两路,分赴晋城和焦煤集团就推进国企国资改革进行专题调研并提出具体要求,事实上是扣动了山西国企国资改革的发令枪。
      2月9日,全省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作会议召开,提出要按照“市场化取向、竞争力目标、专业化重组、股份制改造、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监管”的总体要求,全面推动国改,由此拉开了山西国企国资改革的大幕。
      6月22日,省政府举行新闻发布会,就我省出台的《关于深化国企国资改革的指导意见》及三个配套文件进行深入解读,明确改革目标:到2020年,国企国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决定性成果,争取进入全国“第一方阵”。
      8月11日,山西云时代技术有限公司在太原正式揭牌成立。这是为建好山西国民经济的“四梁八柱”,我省于近期密集成立的第四个承载山西经济发展的专业化的新国企。
      8月16日,省政府召开省属国有企业深化改革座谈会,明确提出,要紧紧抓住新一轮国企改革的重要窗口期,牢牢把握正确的改革方向,敲钟问响,敢试善成,全力打赢国企改革攻坚战。
      至此,半年时间已过,我省国企国资改革进度到底如何?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8月17日,省国资委印发国企国资改革“21项重点工作”,这是“1+N”顶层设计出台之后,我省国企国资改革又一重要里程碑。
      据介绍,这21项重点工作涵盖加强党的领导、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选人改革,混合所有制改革,分离企业办社会、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深化产融结合,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改进国资监管,市县国企国资改革指导督查等8个方面。

    “一企一策”制定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


      以汾酒集团为开端,新一轮国企国资改革,将充分发挥考核导向和倒逼机制,全面推行省属企业经营班子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一企一策”制定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
      与以往不同,经营业绩目标责任书要体现行业平均值、净资产报酬率、人均劳动生产率等反映企业效益、质量的关键指标。煤炭企业还要重点考核吨煤成本。对省属企业领导人员实行与选任方式相匹配、与企业功能相适应、与经营业绩相挂钩的差异化薪酬分配办法。
      本轮改革还要实行市场化选人。今后,新设立的公司,要积极探索经营层(包括总经理)市场化选聘。现有公司出缺的经营层职位,一般要通过市场化方式选聘。

    汾酒、建工试点集团层面混改


      省属企业集团层面混合所有制改革备受关注。“21项重点工作”显示,省国资委今年将选择汾酒集团、建工集团2户企业推进混改,分层分类、多种模式在子企业大力推进混改,选择5-10户上市类、科技类子企业试行员工持股。
      省属企业瘦身健体也将持续推进。省国资委将明确压缩管理层级、减少法人户数年度目标,用3年左右时间,使省属企业内部法人数量减少30%以上,取消4级以下公司。同时完善企业用工制度改革,明确岗位用人、进人的数量、质量及结构等基础条件和标准,控制人员合理进出。

    推进优质资产“腾笼换鸟”


      深化产融结合,用好上市公司平台,降低企业负债率,优化国有资本布局,是本轮改革的“重头戏”。
      根据“21项重点工作”,省国资委将引导省属企业充分利用上市公司平台。现有的18家公司,要按照“每年都得有动作”的要求,逐一提出具体措施。省国资委还将通过国有资本的进退留转,优化布局,多渠道降低企业负债率,同时建立上市公司后备资源库,有针对性地开展上市辅导。
      加快低效、无效资产退出,推进优质资产“腾笼换鸟”,鼓励退出的优质传统产业,进入先进非煤产业。继山西文旅集团、山西大地投资公司、山西云时代股份公司之后,在省属重点领域继续开展市场化兼并重组,在交通、水务、航空等领域,再组建一批新兴产业公司。

    进一步向企业下放权力


      继前不久拟定下放17项审批事项之后,省国资委决定按照“管资本”的要求,持续推进职能转变,改进工作作风,全面推进“放权、管理、服务”改革,制订监管责任清单和权力清单,进一步向企业下放权力,还权于市场,还权于企业,充分调动企业自主性。
        省国资委主任郭保民强调,国资委代表省政府授权给山西省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权力,也要逐步放权,避免形成“堰塞湖”。
      省长楼阳生在8月16日召开的全省国企改革座谈会上特别指出,放权不是“一放了之”,不能当“甩手掌柜”。“21项重点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强对省属国有企业的监管。省国资委将比照上市公司管理办法,加强对企业高标准监管,重点对项目建设、商贸业务、非主业投资、高风险业务等开展专项审计,同时采用信息化手段实行动态化管理。
      郭保民表示,21项重点工作是按照“补齐补板、对标先进,迅速赶超、后发优势”的原则,结合山西实际而制定的,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省国资委已设定好目标路径和推进措施,并在内部处室明确分工,责任到人,下一步将抓好考核督办,确保改革任务顺利完成。

    本报记者 王龙飞 张剑雯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8-17期

    • 第2017-08-16期

    • 第2017-08-15期

    • 第2017-08-14期

    • 第2017-08-13期

    • 第2017-08-12期

    • 第2017-08-11期

    • 第2017-08-10期

    • 第2017-08-09期

    • 第2017-08-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