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阳泉,一座文化底蕴厚重、红色基因传承的秀美山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居住。历史遗存和传说故事印证着这片土地的古老:平坦古城为赵简子所筑,藏山神祠为纪念赵孤而立,三晋雄关娘子关享誉中外,“百团大战”遗址彪炳史册……源远流长的历史酝酿了博大精深的山城文化:北有春秋古迹绵延的纯朴古风、程婴救孤的忠义文化;南有文气氤氲的平定古州、兵家必争的娘子关头。此外,还有文迓鼓、武迓鼓、牛斗虎、皇纲、“跑马”、“三八席”、煤雕、刻花瓷……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体制改革向纵深推进,阳泉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弦歌不辍、薪火相传、阔步向前,谱写了雄浑激越的磅礴乐章。建市70多年来,它以“山连四海、城藏大气”的博大胸怀,不断塑造着包容、奉献、乐观、进取的品质,不断创造着自信、豁达、昂扬、向上的精神财富,并接纳四面八方的才俊来此投资兴业。它吸吮着仇犹古国的天然纯朴,浸润着文献名邦的灵气神采,融汇了四海八方的广博气概,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的精神品质与文化神韵。
文化惠民蓬勃发展
一直以来,阳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群众文化建设,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创建特色文化广场,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等等,把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作为人民群众幸福生活不可或缺的“组件”。全市宣传文化单位“眼”向基层,“面”朝群众,创新文化载体,开展文化活动,打造文化品牌,群众文化蓬勃发展,有效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把“文化惠民”活动推向深入。
近年来,阳泉市以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为抓手,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趋于完善。集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于一体的阳泉文化中心,以其现代化的设施和服务功能,成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的标杆。县级文化场馆建设渐次发力,城区文化中心、盂县文化中心等先后建成投入使用。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社区文化中心、“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连续创造了多个“全省率先”。遍布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正在成为城乡百姓的“幸福地标”。
文化设施不仅要建设好,更要管理好、使用好。通过推行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纷纷在创新服务内容、提升服务品质上开动脑筋。市群艺馆致力打造“群众大讲堂”“群众大舞台”“群众大展厅”。近年来开展公益培训176期,近5万人次受益,而同辽宁大连、山东滨州等地合作开展非遗保护城际交流,更是拓宽了群众文化走出去的舞台。市图书馆节假日照常开馆、人性化接待的举措独树一帜,为读者创造了一流阅读环境,“桃河讲堂”“读者下午茶”等互动项目为群众提供精细化、定制化的文化服务。市展览馆着力提高办展品位,以“上海、大连、阳泉职工画联展”“全国工业版画新秀展”等为代表,在承办国家级、省级重大文化展览方面取得突破,为市民打开了精彩的文化“视界”。每年如约而至的“群星风采”消夏文化广场,以专业院团演出和群众参与相结合的方式,让来自基层的文艺爱好者唱主角、展风采,成为人们夏季周末休闲的好去处。“三节”系列群众文化活动、“百花迎春”群众文艺汇演等大型品牌文化活动则成为市民不可或缺的节日文化大餐。送文化下乡、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蓬勃开展,特别是将演出、图书、展览等公共文化产品“打包”送到矿山、农村、军营,受到群众热烈欢迎,营造了“文化福利遍山乡”的浓厚氛围。
文化建设成果丰硕
丰富优秀文化产品供给,努力攀登文艺高峰。文艺工作者坚持从阳泉火热生活、厚重历史的精神富矿中汲取营养和素材,释放创作潜力,讲好阳泉故事,各艺术门类百花齐放。一代又一代的阳泉艺术家,充分挖掘阳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锐意进取,潜心创作,文学、书法、美术、戏剧、曲艺、摄影、音乐、舞蹈、电影、电视、民间艺术等艺术门类百花齐放。“文华奖”、“杏花奖”、“群星奖”、“百花奖”、“五个一工程奖”……一个个国家级、省级奖项花落阳泉。连续8年蝉联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被誉为“中国科幻第一人”的科幻作家刘慈欣,在不久前又获得了雨果奖;《老师,你好》、《二娃上了因特网》等歌曲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第十一届全国美术作品展阳泉六件作品入展;由阳泉作家许元上任总编剧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矿山人家》在中央八台播出;阳泉剪纸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以“中国刻花瓷之乡”平定生产的刻花瓷为代表,平定“定窑系”瓷器珍品,多次获国家级奖励,并被多座博物馆永久收藏;张福贵摄影作品作为国家领导人出国访问馈赠的佳品走出国门。
为打造阳泉文化品牌,出版《高长虹全集》,掀起高长虹研究的热潮。拍摄三集文献纪录片《狂飙为我从天落》,客观、真实地记录了高长虹坎坷的一生,填补了高长虹研究领域影像资料的空白。这些在时间沧桑巨变中收获的卷帙浩繁的文艺精品,见证了阳泉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饱含了广大文学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家的辛勤付出,为阳泉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文化滋养,为阳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多年来,阳泉市委、市政府将“文化兴市”战略作为引领全市转型发展的四大战略之一,建成了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于一体的阳泉文化中心等标志性文化设施,乡镇综合文化站、农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在全省率先实现全覆盖,农村电影放映、广播电视“村村通”等重点文化惠民工程走在全省前列。阳泉市充分挖掘和利用地方文化资源,积极构建战略性新型产业群体,推动全市文化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刻花瓷、煤雕、砂货、工艺蝴蝶等产业体系成长壮大,版画、剪纸、布艺、木雕、铝箔画、葫芦画等产业项目正在兴起,文化产业逐步走上园区式、规模化、创新型发展路径,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文化遗产代代相传
每到“文化遗产日”,阳泉市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技艺宣传展板,就会吸引众多市民参观。剪纸、布老虎、平定刻花瓷……这些艺术品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凝炼而成,通过几代甚至几十代人口口相传或手手相传而留存至今,反映一方民俗的艺术形式,犹如文明的火种,在一次次的传统文化展演和博览会上显现出璀璨的光芒。
翻开该市文化史册,积淀着悠久历史、散发着地域特色的传统文化不胜枚举,名胜古迹、特色艺术和特色小吃令人心驰神往、回味不已。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通过全市文化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和辛勤耕耘,这些优秀的民族民间民俗传统文化活动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影响力和群众参与面也日趋广泛。市群众艺术馆作为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挖掘和保护的主要单位,开展了征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拍摄项目图片、举行成果展览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每年都定期组织工作人员下乡驻村走访民间艺人和文化团体,挖掘传统文化技艺,并出版了《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册》、《阳泉市群众文化系列丛书——阳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及《阳泉民间剪纸作品选集》。其中,市级第三批32项市级非遗名录项目中的6项医药类非遗中,有5项是市群艺馆走访、普查后挖掘出来的。
通过努力,目前,该市国家级非遗代表项目达到4项,省级非遗代表项目达到20项,市级非遗代表项目达到11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56项,省级传承人22名,市级传承人126名,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体系不断完善。这些遗产保护名录中涉及了非物质文化领域的各个方面,凝聚了全市人民的智慧和优秀传统文化,是该市珍贵的可持续发展的文化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