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在桃园路和迎泽大街附近,周边有天都健身、红蜻蜓健身俱乐部、千黛健美俱乐总部可以健身;如果你住千峰北路和文兴路附近,除赫尔美士、布道、百胜健身房外,漪汾公园、永乐苑小区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太原外国语学校的大广场也可供你休闲健身……如今在省城太原,健身已成为市民的生活“必需品”,在健身休闲娱乐方面消费已非常之普遍,这为太原发展体育休闲产业奠定了群众基础。
融合文化、健康等产业,兼顾德育、智育方面的积极作用,以体育赛事、体育产业会展、信息资源集散为具体形式,以健身休闲指导、体育赛事服务、场馆服务、体育旅游产品营销、中介培训等体育服务供给为核心,太原市的体育产业走大文化、大健康路径,打造全省体育产业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
“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是可以与历史文化、旅游、创新科技大融合的重要产业,我们要树立体育产业是我省我市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的新理念。创造条件,吸引资源投入到体育产业的发展中,实现共享发展。”太原市体育局局长高波说。
说到体育产业,能涵盖的内容非常多。体育赛事产业不仅能盘活场馆使用,还能带动体育服务与用品产业;“互联网+体育”模式,可以催生大数据、物联网的新业态;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方面,也有无限的发展空间;如果与文化、健康关联,则又能打开一片全新的天地。而太原打造全省体育产业中心城市有它独特的优势,其政治、经济、人文、旅游及中心城市的地位无可匹敌。
据了解,太原市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目标是,到2020年,建成布局合理、地域特色鲜明、示范性强的体育产业发展基础;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38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60亿元。
四张名片的品牌效应
韩崇生这些天为即将于9月10日举办的2017年太原国际马拉松大赛忙得不亦乐乎。今年太原国际马拉松大赛报名的群众空前涌跃,截至8月25日已达到3万多人。其中全程马拉松报名人数8000人,比去年2000人翻了4倍,把筹备组的人员搞了个措手不及。韩崇生是太原体彩中心主任,这些天体彩中心的人差不多都抽到马拉松大赛筹备组去充实力量了。
8月20日,由全国十二个队伍参加的2017“麒先”杯太原汾河龙舟公开赛才刚刚落幕,又一场国际赛事即将在省城展开了。
打造城市体育名片和承办国际级、国家级赛事,采取竞赛冠名、特许经营等市场化运作方式,实施品牌战略,在提升办赛水平的同时,在拉动太原市体育赛事产业发展,实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太原国际马拉松赛和龙城赛龙舟经过多年培育和发展,在丰富人民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的同时,推动了体育与经济、旅游、文化充分融合。2016年太原国际马拉松赛在连续三年获得马拉松全国金牌赛事的基础上,被国际田联授予铜标赛事,实现了新突破;太原作为全国十五个“篮球城市”之一,充分发挥CBA、WCBA联赛主场优势,在全市范围内掀起了篮球运动热潮;汾河体育健身长廊依托汾河景区优势环境,充分考虑群众切实需求,将运动健身与休闲娱乐相结合,使基础设施更加接地气,贴民生。“龙城赛龙舟”“太原国际马拉松赛”“全国篮球城市”“汾河体育健身长廊”,这四张鲜亮的“体育名片”,把太原这座北方现代宜居城市推介到全国。
大文化大健康路径更宽阔
据太原市体育局的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太原市共有从事健身休闲项目的市级体育经营单位74家,其中游泳66家,滑雪3家,潜水1家,汽车3家,滑翔1家;年营业额约2.2亿元,营业面积约12.6万平方米,年接待量约122万人次,体育从业人员660人。
“将文化、健康事业与体育事业相融合,是太原市未来的发展目标。”韩崇生说。现在一些省市已尝试将社会保障卡运用于体育健身,健身也能“报销”,从全面身体素质抓起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据了解,太原市正致力于打造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挖掘体育文化,在体育旅游、体育传媒、体育会展等有关内容中发挥文化创意、教育培训、文化传承等功效,实现大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广“运动处方”,倡导合理膳食和科学运动,一对一解决群众体育健身中存在的问题,从根本上改变群众体育运动与体育健康的理念,进一步丰富和优化体育资源配置,实现体育资源的高度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