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省异地就医,大多是本地医院医疗条件不足才选择长途奔波。以往患者需先自行垫付所有医药费,然后再携带或邮寄所有病例票据回当地报销,这个过程中往往因票据不全等原因需多次周折。现在,患者跨省异地不必再费周章,只需在就医医院窗口支付自费部分,就可直接结算出院。
从今年2月我省第一例外省在晋就医患者实现直接结算,到8月首例太原患者跨省出外就医直接结算成功,我省已打通跨省异地就医“关节”,顺利完成“铺路织网”。截至6月30日前,我省12个统筹区已全部接入全国联网跨省异地就医结算系统。我省跨省异地定点医院也从首批只有10家,到目前全省已有172家医院接入跨省联网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医院,每个县至少有1家医院接入。
出省异地直接结算第一例
“真没想到,咱山西城乡医保可以在北京医院窗口直接结算报销了!”太原市民谢先生说,“今年3月的第一次报销,东跑西跑,历时1个多月。”
谢先生的孩子今年16岁,今年2月,偶然检查出先天性心脏传导束上多了一条旁路,旁路离房室结太近,必须及早手术治疗且手术难度极高。山西省心血管病医院建议转诊到北京阜外医院。手术两周后,北京医院寄出病历,谢先生拿着病历、发票、结算单等复印件厚厚一沓,送到省心血管病医院,等待资料审核、异地审核,历时1个多月才报销完成。
今年8月,孩子需要进京二次手术。“这次去北京就顺畅多了。”谢先生按要求,用医院开具的转诊转院审批表,在市医保中心备案,制作了孩子的社保卡,进行了社保卡出省检查。8月11日,孩子手术成功。8月14日,办理出院,谢先生用社保卡直接结算缴纳了需要自付的1.8万余元,无需其他即顺利带子出院。
为省内异地就医通畅打下基础
免除跑腿之苦,省去垫付之烦。我省跨省异地就医在半年时间内实现双向异地直接结算,缘于我省医保工作的扎实基础。
“你明后天就可以出院了,我已经为你制定了随后的治疗方案,回临县的医院继续治疗就可以了。”8月24日,在山医大一院老年病科,刘学军大夫正给病患郭东仙检查。郭东仙因发热并伴极度消瘦,由当地医院转诊山医大一院,经过半个月的治疗,重症肺炎病情好转,回当地医院继续休养即可。
“病患出院结算只要支付自付部分就可直接结算出院,我们会给予患者持续的医疗关怀救助。”刘学军说。
我省在2014年就已实现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像郭东仙这样转诊转院的病患早已摆脱了自行垫付、拿病历再报销的繁琐过程。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运行两年来,我省共发放2500多万张社保卡,2016年城乡统筹后城乡医保全部并轨,全省统一目录、统一政策、统一使用社保卡。这些基础,为跨省异地医疗直接结算铺就了基石。
“我们已为四例跨省异地就医进行了直接结算,天津3例、河南1例。”山医大一院医保科主任马亮给记者看了手机上的照片。河南病患韩先生个人支付18000余元,剩余的26000余元由医保统筹支付。天津李先生医保统筹支付11611元,个人支付3588元。
办事窗口排队人少意味着服务到位
“办事窗口无人排队,说明我们的工作做好了。如果让患者家属抱着厚厚的病历来回跑,排队等待报销,那是我们的服务没跟上。”省医保中心主任刘磊说。8月25日下午3时,记者看到省医保中心的办事窗口前只有零星几人。
据刘磊介绍,“三统一”“三步走”“三到位”是全面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根本。第一步扎实推进“统收统支”模式的市级统筹,率先实现市域内直接结算;第二步对全省“三个目录”统一编码,扎实开展省内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第三步实现与国家异地就医平台对接,完成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铺路织网”工作。
目前,我省城镇职工、城乡居民都已实现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截至8月23日,共与16个省市完成了402人次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结算费用1042.21万元。
特别提示
按照规定,申请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范围包括: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异地安置退休人员、异地长期居住人员、常驻异地工作人员以及符合参保地转诊规定的参保人员。省医保中心工作人员提示,社保卡是参保人员异地就医身份识别和直接结算的唯一凭证,异地使用前要先行开通,没有社保卡的可申请临时卡。
参保人员在跨省异地就医前,需按规定到医保经办机构进行备案,并在医保经办机构进行社保卡出省检查、录入了备案信息之后,到已开通的异地定点医疗机构就医。
截至8月23日,省内参保人员可赴浙江省、陕西省、广东省、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山东省、河南省、湖南省、四川省、贵州市、广西壮族自治区、河北省等13个省市自治区完成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江苏省、海南省、河北省、天津市、河南省、重庆市6省市可在我省完成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
本报记者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