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92年参加工作到现在,我在气象部门已经工作了25个年头。这25年里,不管是业务观测、预报体系还是公共服务等,我都感受到非常大的变化。”临猗县气象局副局长杨朝晖告诉记者。
数据采集:从人工到自动化
杨朝晖说,他刚工作那时候,观测记录都是靠人工,需要工作人员打开百叶箱,读取里面温湿度、气压等的数值,从早上8点开始,每隔3小时记录1次,每天需要有8个时次的记录。对于我们所熟知的天气预报的具体数值来说,观测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杨朝晖告诉记者:“在观测到数据后,我们需要将数据进行计算,换算成我们日常熟知的温湿度数值。计算完之后,需要通过手摇电话向市局、省局传输数据。从观测到数据传输完毕,要在10分钟内完成,当时对人的专业技术要求比较高,计算量很大,工作时效性要求也较高。”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3年。”杨朝晖感慨,“2003年,我到长春参加了首批气象自动观测站的培训,很多的气象要素通过自动化的仪器直接传输到电脑上,我们只需要坐在值班室,就能看到气象数值的变化,而且是实时关注。我们将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后,可以将数据通过气象网络专线直接上传到市局、省局、国家局。”
通过自动观测,不仅减少了人的工作量,还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天气雷达:替气象服务“把脉”
由于临猗县特殊的地理和气候条件,每年5月到10月,都会遭遇冰雹天气过程。可以说,冰雹灾害也成为了临猗县果业生产发展的最大威胁。
从上世纪80年代起,临猗气象局就开始高炮防雹作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从最初的4门高炮发展到现今的20门。
“2015年,运城市增设了5部小型多普勒雷达,基本形成覆盖运城市的所有行政区域的气象监测探测网。这样我们能很清楚地通过这个网络看到对流云的方向、移动速度、回旋高度等,通过这些指标,我们就能准确地判断防雹弹的射击方向、射击量等,进而更好地进行气象灾害的防御。”杨朝晖说。
据了解,多普勒天气雷达不仅可以有效地监测暴雨、冰雹、龙卷等灾害性天气的发生、发展,还具有良好的定量测量回波强度的性能,可以定量估测大范围降水;除实时提供各种图像信息外,还可提供对多种灾害性天气的自动识别、追踪产品。
气象宝:大棚里的气象站
说起农业,临猗县有14个乡镇,耕地150万亩,林果面积110万亩,是名副其实的“果业大县”。气候条件对于农民来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曾经我们县庙上乡南贯村的一个冬枣种植大户,因为大棚温度超过25℃没有及时放风,导致十多个大棚的冬枣全部灼伤,经济损失惨重。”杨朝晖告诉记者。
而这样的损失,通过气象现代化的仪器是完全可以轻松避免的。
依托国家气象局“三农”专项建设任务,临猗县气象局开展了“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工作,开始推广农田小气候观测仪、大棚小气候观测仪、气象宝等气象现代化的仪器服务当地农业。
“其实,在大棚里安个1500元的气象宝就非常实用、省事。”杨朝晖说,“大棚里安个气象宝可以实时监测大棚内的温湿度,监测到的数据在手机上就能看到。而且可以设置数据提醒,气象宝一旦监测到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