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山西电力:高原攻坚写大爱

  • 每天都要在陡峭的山坡上来回行走五六个小时。

  • 藏族群众手捧锦旗感谢送电成功。

  •   

    编者按


      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之上,平均海拔超过4800米,气候寒冷、空气稀薄,素有“世界屋脊”和“世界第三极”之称,以其雄伟壮观、神奇瑰丽的自然风光闻名宇内。但长期以来,受地广人稀和自然条件恶劣等不利因素影响,这里的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滞后,经济发展相对缓慢。2016年,为响应中央关于加快少数民族和边远地区经济发展号召,国家电网公司党组决定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升级改造援藏帮扶工作,责成浙江、江苏、福建、山东、山西、河北、安徽七省电力公司分别对口支援那曲、拉萨、林芝、日喀则、昌都、阿里、山南七个地市,彻底解决300多万藏区群众的用电问题。
      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党组站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政治高度,满怀对藏族同胞的深情厚谊,接到任务后,高度重视,统筹安排,立即成立专项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下发专项帮扶工作方案,于2016年12月15日派出由46岁的晋中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学东带队的18人援藏帮扶小组,全力打响援藏帮扶攻坚战,由此谱写出一曲动人心魄、感人至深的高原壮歌。

    山西电力帮扶人员:缺氧不缺精神


      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没有吃苦的精神不行,没有顽强的意志不行,没有攻坚的决心不行,没有担当的勇气更不行 ——
      初到西藏的人都会或多或少面临高原缺氧问题,省电力公司帮扶人员也不例外。2016年12月17日,刚刚到达昌都市的18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头晕、目眩、胸闷、嘴唇青紫、呼吸困难、两腿发软等症状,虽然这在意料之中,但随后一段时间持续不见好转的状况还是令大家感到万分焦急。
      “昌都市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夏季最好的时候空气中的氧含量大致只有海平面的73%,我们正赶上寒冷的冬季,缺氧更加严重,站不稳、睡不着、嘴唇干裂、呕吐、流鼻血是常有的事,给工作带来极大影响。”来自晋城供电公司张良说。
      “本次昌都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总投资25.4亿元,共计包含110千伏、35千伏和10千伏项目48项,涉及全市11县区,在西藏7个地市中规模最大和投资最多,其中110千伏共12项,新增变电容量21.75万千伏安,线路长度709千米,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昌都110千伏电网。工程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没有吃苦的精神不行,没有顽强的意志不行,没有攻坚的决心不行,没有担当的勇气更不行。”晋中供电公司副总经理张学东说。
      为了帮助大家尽快克服高原反应,一心一意投入工作,张学东一方面四处打听购买治疗高原反应的良药,一方面和帮扶小组中的其他9名党员商议,并报请省公司党组同意,成立国网山西电力援藏帮扶临时党支部,通过发挥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振小组的士气、凝聚小组的力量。
      担任临时党支部书记的张学东还兼任昌都供电公司副总经理职务,在昌都公司安排有一间办公室,但为了与帮扶人员同甘共苦、并肩战斗,为了给帮扶人员最大的精神鼓励,他毅然从昌都公司搬出,搬进帮扶小组租借在昌都饭店六楼的办公地点,从此再没有离开大家半步。
      担任临时党支部副书记的是来自太原供电公司46岁的王永生,在原单位本就是一名深受员工信赖的基层党支部书记。来到昌都后,更是将思想政治工作发挥到极致,尽心尽力帮助大家提高思想认识和化解精神压力,大家有什么心事都愿意和他谈。
      支部委员、全帮扶小组乃至整个七省帮扶队中唯一的女性——来自阳泉供电公司46岁的陆华英可以说巾帼不让须眉,除了业务上是一把好手,带领大家把工作做得细致完美,生活上也处处关心大家,针对不少人吃不惯当地饭和双休日昌都公司食堂不上班这一状况,经常自己动手,做一顿可口的家乡饭,让年轻人在这里感受家的温暖。
      在三位年龄最大的党员带领下,这个平均年龄只有36岁的帮扶小组迸发出超强的战斗力。他们仅用半个月时间,就完成110千伏12项输变电工程的设计、施工、监理和物资招标;完成35千伏及以下36项工程的监理、施工中标结果公示。特别是元旦期间,他们放弃休息,边吸氧边工作,全面对48项工程开展物料梳理,清理物资3782条,为确保项目及早开工奠定了坚实基础。
      “入藏那些天,山西电力帮扶人员大都出现身体不适症状,但为了快速推进农网工程,他们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中,白加黑、五加二已成常态,完全忘记身处3240米的缺氧高原。我们从来没有见过这么拼命的援藏人员,他们的敬业精神深深打动了我们!”熟悉帮扶小组日常工作的昌都公司员工都这么说。

    高原上洋溢的山西力量


      在18人赴藏的日子里,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时刻关注着他们的生活和工作。公司领导刘人楷、武登峰先后前来慰问;公司运检、建设、物资、安质、工会、外联等部门多次派人进行业务指导,协调解决生活上的困难,给帮扶小组以大力支持。建设部还根据昌都公司项目管理力量薄弱的实际,于4月底在太原专门举办一期业主项目经理培训,对昌都公司4人、帮扶小组6人进行了针对性集中指导。
      从5月13日开始,省电力公司进一步采取一市包一县的做法,减轻帮扶小组工作压力,加快工程进度。具体是太原、长治、晋城、晋中、临汾、吕梁、忻州、运城、朔州、大同、阳泉11个供电公司分别对口做好八宿、察雅、左贡、芒康、江达、贡觉、卡若、类乌齐、边坝、洛隆、丁青11个县区的农网工程。一时间,省电力公司援藏帮扶人员从18人猛增至最高时的173人,举全局之力再掀攻坚昌都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新高潮。
      这其中,国网继电保护专家、长治供电公司的王晓琪,国网安全质量专家、晋中供电公司的岳晓东,国网评标专家、忻州供电公司的庞志宏等人,在做好各自包县工作的前提下,主动加入帮扶小组队伍,协助开展整体帮扶工作,被大家亲切地称为帮扶小组“第19人”。而他们却谦虚地说:“是帮扶小组人员勇于吃苦、敢于担当、乐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自己!”
      感受到省电力公司上下给予的大力支持,帮扶小组人员干劲倍增,他们把领导和同志们的关心关爱化作前进的动力,更加用心用情用智地投入到工作中,誓要按期确保零缺陷投运,交出零缺陷工程。
      每天天不亮,他们就早早起床,开始收拾行装,准备开赴遥远的现场。晚上回来时,常常是满面尘灰,稍稍涮洗一把就又坐在办公室里忙着整理一天的材料,深夜十一二点休息可以说是比较早的。有人做过统计,由于西藏天亮得迟、黑得晚,而帮扶人员每天都是起早贪黑,且从来没有双休日,他们在昌都的9个月,实际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6个小时以上,折合成每月22个工作日,每天8小时,他们工作一个月相当于别人工作60个工作日,将近3个月。他们也曾感慨地说,这9个月坐的汽车比过去三四十年坐得都多,每天不在现场就在去往现场的路上。
      在现场,他们严格安全、工艺和质量要求,对不符合安规和其他施工标准的坚决要求立即纠正或重新返工。临汾供电公司42岁的王翼平、长治供电公司33岁的董宏宇、吕梁供电公司33岁的李科、朔州供电公司28岁的韩志伟等,都毫不客气地对某些施工单位做过处罚。对于有的施工单位提出以前也是这么干,也没见出现什么问题的质疑,他们义正词严地表示:以前是以前,现在不一样!只要是山西公司在管,就决不允许有蒙混过关的事情发生。
      吕梁供电公司43岁的马锋承担起建设工厂化预制车间的重任,他在材料极其缺乏的情况下,硬是自己想办法克服困难,完成了建设任务。随后又手把手培训4名工人,赶在施工最紧张的七八月间提前生产出700套10千伏变台架构器件,从而保证了整个施工进度,提高了工艺水平。
      在此期间,帮扶小组不少人家中出现这样那样的情况,如,有的老人手术,有的孩子高考、中考,有的妻子生病,还有的家里催促结婚、找对象,都因为工作繁忙而被他们埋在心间。他们毅然奔赴在农网升级改造第一线。
      9月7日,长治供电公司34岁的张晓辉、临汾供电公司33岁的柴赟、晋中供电公司27岁的任磊一大早准备赶赴八宿110千伏跨怒江线路194号组塔放线现场,路遇军车封路,为了确保现场施工安全,他们决定步行前往。就这样,在山间的羊肠小道上,他们一走就是4个多小时,直到中午时分才从海拔4800米下到3300米施工现场,等到施工结束,他们又用6个多小时爬到原来停车的地方,回到家里已是夜里11点以后,这才发现忙乎了一天还没有吃上一口热饭。
      9个月来,他们平均每个人身体都消瘦了5千克以上,大同供电公司29岁的陈国伟、忻州供电公司33岁的孟宪艋更是达到难以想象的10千克以上。他们正是以这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表达着对电网事业的忠诚和对藏区群众的热爱。
      他们的忘我精神深深影响和带动了全体帮扶人员,大家把学习他们干好工程当作头等大事。太原供电公司在实施八宿县然乌湖自然保护区10千伏线路改造时,发现原来的沿湖设计既不安全,又对保护区环境是一种破坏。随后,他们主动将线路改为沿山设计。“虽然这样增加了施工距离,加大了难度,但供电更加安全,又保护了自然环境。”年过50岁的何志东说。
      运城供电公司在实施类乌齐居民户表改造中,针对藏族民居大多是土墙结构不易悬挂电能表的实际,对每一户都因地制宜认真设计,尽可能将表计安装在遮风挡雨又牢靠的地方。工作负责人胡兴旺还向一位身有残疾的藏族男孩进行了资助,奉献了爱心。
      大同供电公司包建的洛隆县是一个网外县,为了满足该县将来安全可靠供电,主要负责人罗昕、郭晓东在每一处电网设计和施工中都主动加强与当地政府及供电部门的联系,听取他们的意见,尽可能做到让彼此都能满意。
      阳泉供电公司在调试丁青110千伏变电站设备过程中,负责人郭少宏认真核实每一个设备编号、技术参数和连接方式,最终发现主变中压侧开关电流互感器变比计算错误,避免了一次由此可能造成的重大设备损害。
      他们的良好作风也赢得当地政府部门领导和广大群众的一致认可。洛隆县副县长郎卡泽旺高度评价帮扶小组纪律严、不扰民,落实环保责任到位,是一支过硬的队伍。晋中供电公司在帮扶芒康期间,本着“藏汉一家亲”的理念,热心为藏族同胞办好事、办实事,他们筹集款项,向宗西乡小学和洛泥乡小学赠送了书本和棉衣,高兴得孩子们手舞足蹈,赢得藏民们的连连称赞。卡若区塔玛村是本次改造中第一个用上国网电的农村,送电那天,村民们将张学东及忻州供电公司弓伟才等人紧紧围住,端来香喷喷的酥油茶,送上洁白的哈达,表达他们对远道而来的送电人的深深祝福。
      截至9月12日,山西电力帮扶人员承担的昌都48项农网升级改造工程正全部按里程碑计划推进,“930”完成全部建设任务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山西电力帮扶人员9个多月的高原攻坚,展示了电网人的豪情满怀,彰显了电网人的无边大爱,同时也昭示着西藏美好的明天即将到来。

    典型样本
    穿越雪域的山西真情


      “昌都市地处横断山脉和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流域,辖区面积差不多是山西省三分之二大;境内峰峦叠嶂,峡谷交错,317、318和214国道就修建在这些群山之中,每去一个现场都要耗费大量的精力。”来自朔州供电公司39岁的力一弘说。
      山西电力帮扶小组在完成各类招标及物料梳理后,接下来就是要到每一个现场开展数据复测工作,但又一个难题横亘在他们面前,那就是当地极其不便和危险的道路交通。
      有两个地方可以证明昌都市的山多和路险。一个是昌都邦达机场,距离昌都市136千米,被称为“世界上离市区最远”的民用机场。之所以远,就是因为偌大的昌都市几乎全被大山包围,在市区附近找不到一块适合机场建设的平整土地。另一个是怒江72拐,这段318国道上的盘山公路,从最高点4651米到最低点3100米,仅有12千米长,坡陡弯急,令人不寒而栗。
      但山西电力帮扶小组人员并不为困难所吓倒,他们坚持每座变电站必到,每个塔基必到,加快项目推进。
      来自忻州供电公司陈永旺,负责类乌齐县的帮扶工作。为了做好现场复测工作,他曾连续两个多月30余次翻越4000多米高路途凶险的朱角拉山,而且每一次翻越几乎都能看到新的车祸现场。而每次通过之后,他的额头和后背都会冒出一身冷汗。他说:“虽然这段路十分危险,但一想到当地群众对电力的期盼,似乎心里也就没有那么紧张了。”
      距离昌都市区最为遥远的县当数丁青和芒康,大致都在500千米样子,一般至少需要行驶10个小时才能到达,而且,这两个地方的山势陡峭,有些地方甚至连马帮都无法上去,丁青县就曾发生过5匹骡子坠崖的事件。负责这两地项目管理的来自阳泉供电公司32岁的齐杰和晋中供电公司32岁的李彦硬是坚持每塔必到,完成现场复测的艰巨任务。他俩说,有时复测一基杆塔光爬山就需要耗时两三个小时,但考虑到这是山西电力帮扶小组承担的项目管理工作,浑身立马又有使不完的劲。
      在复测过程中,帮扶小组先后有3人因手机无电或无信号在大山里失去联系,后经全力搜寻才被找到;有6人因降雨降雪和山体滑坡道路被封在车里苦苦等待20多个小时。这些事在很多人看来是那么的惊心动魄,但帮扶人员却很少提及,因为他们心里始终装着项目、想着群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不到三个月时间,整个工程所有的1660基110千伏铁塔、1629基35千伏铁塔和38000基10千伏电杆全部复测到位,48个项目陆续开工,各项工作位居七省帮扶前列。特别是5月10日,率先完成卡若区110千伏柴维变电站扩建工程,极大地引领和带动了整个帮扶工作。

    不辱使命“点亮”藏区


      在昌都的蓝天下,有这样一群国网人,为了全力保证新一轮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顺利完工,正不畏艰难,奋勇向前。
      这就是太原供电公司援藏团队。
      本次援藏,太原供电公司的队员们要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完成八宿县白马镇、然乌镇、邦达镇等10个乡(镇)中低压改造工程,涉及10千伏线路30.84公里、0.4千伏及以下低压线路49.68公里,新建及改造变台43处,改造户表3103户、表箱5366个,新建光缆11.85公里。每一组数字放在高原上,都体现出工程的巨大规模和困难。
      昌都的天气变幻莫测,刚才还是阳光普照,不一会儿又飞雪漫天。行驶的公路由于恶劣的天气导致部分路段塌方,为了不影响工程进度,援藏团队负责人张翔和伙伴们坚持每天清晨七点准时出发,遇到有塌方基石的路段,他们就自己开路,搬开石头继续前进。“我们别的没啥,年轻力壮有的是劲儿!”听得出,他是在安抚他人,也是在鼓励自己。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下不辱使命,持之以恒,用实际行动在美丽而神秘的高原上散发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光和热。
      自今年5月入藏以来,在团队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白玛镇、林卡乡、然乌镇中低压配网工程稳步开展着。截至目前,援藏团队已累计完成杆塔组立共1098基,完成杆塔组立76.4%;10千伏线路展放导线24.69公里,0.4千伏线路导线展放13.24公里,共完成新建及改造线路总工程量69%。已安装14台变台,完成变台安装总工程量的32.5%……他们就是用这一串串惊人的数字不断书写着电网人“努力超越、追求卓越”的精神。

    采访手记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精彩落实


      在数日采访中,我们不时听到这样的话语:“我是一名共产党员!”“党员就要到最艰苦的地方!”“援藏就是考验党员党性的时候!”“党员只有在为人民服务中才能体现价值!”“所有人员要向党员看齐!”这不禁使我们想起目前正在深入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确,援藏工作十分艰苦,但援藏意义非凡,只有理想信念坚定的人才能胜任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省电力公司援藏帮扶人员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是对“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作出的最好回答和最精彩落实。从中还可以看出,省电力公司“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是非常认真和极富成效的。在雪域高原,山西电网人的表现可圈可点,充分证明这是一支拉得出、冲得上、靠得住、打得赢的高素质队伍,是一支值得党和人民信赖的电网铁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9-17期

    • 第2017-09-16期

    • 第2017-09-15期

    • 第2017-09-14期

    • 第2017-09-13期

    • 第2017-09-12期

    • 第2017-09-11期

    • 第2017-09-10期

    • 第2017-09-09期

    • 第2017-09-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