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荣县位于黄河与汾河交汇处的峨嵋岭台地。提起万荣县,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争气”。这里虽然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差,但这里的人们却有着一股敢想敢干、永不服输的劲头,因此有了“干旱贫穷,人还能行”之说,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条件差、人文精神比较厚重的地区。
峨嵋岭上那场仗
“贫困就是落后,贫困村就是落后村,同样贫困县就是落后县。作为省级贫困县,我们要认识到,这不是一件光彩事,我们要积极发扬敢想敢干、勇创一流的万荣精神,通过干部群众的首创精神,激发全县脱贫的内生动力,打一场扶贫攻坚的硬仗!”2016年,扶贫攻坚工作伊始,万荣县县委书记杜中伟就明确提出,要在这场脱贫攻坚战役中,摘掉万荣贫困县的“帽子”,挖掉群众贫困的“老根”。
在该县扶贫攻坚工作中,县委书记、县长带头包联全县贫困程度最深的万泉乡、汉薛镇;县四套班子成员人人“戴帽”,深入包联点调研指导,以上率下推动工作开展;包村干部、帮扶工作队和第一书记“三支队伍”沉在一线,实地了解情况,对所包联的贫困户逐一分析致贫原因和帮扶措施,坚持一户一策、一人一法,精准到户到人;易地搬迁、项目推进、政策落实、项目督导4个脱贫攻坚专项行动小组,专项督查脱贫攻坚工作进展,强有力地推进脱贫攻坚工作有序有效开展。
产业是脱贫的根本。万荣县坚持把发展产业作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注重短期见效与长久致富“两手抓、两推进”,精心培育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村里挣钱和外出务工”相结合的思路,着力给贫困群众谋富路。同时,积极推进农村保障房建设,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的原则,实施了3个集中移民安置点和2个移民小区建设,解决农村最困难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截至2016年底,全县21个行政村实现整体脱贫,脱贫人口7512人。
柳林岭上那道梁
汉薛镇的柳林岭村地处稷王山台地,平均海拔1000米左右,地处偏远,自然条件差,一直处于靠天吃饭、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模式。2016年,随着扶贫工作的开展和全村水利设施的改善,这里群众的生产生活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
9月11日,几场秋雨后的柳林岭一片碧绿。几亩药材地里,一个中年人正将一条残疾的腿跪在一张板凳上,费力地锄着草。每锄几下,他就要挪一下凳子,虽然很吃力,但他脸上一直洋溢着笑容。不远处,一个中年妇女正在给药材施肥。一下午,满满一车牛粪已经所剩无几。
这个中年男人叫秦云龙,58岁的他因为脉管炎已经像这样在地里忙活了20多个年头。远处施肥的妇女是他的妻子解引竹,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对弱肩,一个残躯,撑起的却是一个7口之家。
2016年,随着全县精准扶贫战役的打响,贫困户秦云龙的生活也发生了新的变化。从前的“望天田”变成了“水浇地”。2016年初,秦云龙跟妻子种了5亩大葱、3亩药材和12亩玉米,当年全家人均收入3425元,不仅当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通过扶贫搬迁,在县城买了一套110平方米的单元楼。
孤峰山下那抹绿
孤峰山下的万泉乡是有名的蔬菜瓜果之乡,这里有个庙后村。早些年这里因为杏和苹果而著称。而如今,这里除了一部分苹果树和杏树,还多了一个个新建的蔬菜大棚。
早上六点钟,天刚蒙蒙亮,庙后村村民杨忠勤和老邻居解建英便结伴出发,来到蔬菜大棚,卷帘、搭架、授粉、梳果、拔草……看着大棚里新结的黄瓜、豆角、西红柿,老杨和老解的脸上浮现出浓浓的笑意。
2016年,扶贫工作开展后,杨忠勤、解建英两家被确定为村里的贫困户。在村委主任解慧琳的引导下,两人加入了村里的果蔬合作社。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两人重拾致富信心,通过一年的努力,2016年底便实现了全家脱贫。
今年,爱赶新潮的杨忠勤又在自己的大棚里种植了三白瓜,成为全县大棚种植三白瓜的第一人。“俗话说,车轱辘不圆,转早点。作为贫困户,我不仅要想着早日脱贫,更要想着如何早日致富,村干部们干的是脱贫攻坚,我要做好技术攻坚,与老邻居在致富路上手拉手,一起奔小康!”
黄河岸边那家人
荣河镇是万荣县城西一个紧邻黄河的乡镇,这里是“中国防水之乡”的发源地,也是“万荣争气”的发源地。
凭借着良好的工业基础,这里的百姓几乎家家都住小洋楼,户户都有小轿车。但这里,同样也有贫困户,南坑东的郭天林就是其中之一。
2010年前后,在外地跑防水生意的郭天林被查出患有股骨头坏死,刚刚四十岁出头的他不得不停下脚步,开始了他的“双拐生涯”。高额的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陷入了贫困。
2016年,郭天林一家被纳入低保户。他跟妻子合计后,决心一边种好庄稼,一边靠养猪来脱贫。在乡村两级党委、政府的帮助下,一个150多平方米,可存栏90头生猪的养殖场在村外建成。
今年5月份,郭天林的妻子被纳入村里的生态扶贫护林员,每个月有了固定收入。二十多天前,乡政府免费为其提供的10头仔猪入住“新家”。“现在心情不同了,老婆有了固定收入,猪圈里有了指望,到时候,也给娃买车买房,过上跟别人一样的好日子!”郭天林满怀信心地说。
百姓心中那股劲
几年前,汉薛镇北坡村村民董金锁因为孩子去世,夫妻俩失去了生活的动力,2016年被确定为贫困户。在帮扶队的帮助下,他们参加了专业技能培训,还跟着村里的考察队到外地进行了参观学习。思想的改变,让他们又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2016年,在村干部的帮扶下,夫妻俩发展西红柿10亩,当年就脱了贫。“咱不能老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跑,今后得加把劲往人前赶!”重拾生活信心的董金锁夫妻俩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
在该县通化镇的东畅村中心广场上,农村淘宝店的牌子特别醒目。这家店的主人李春娟,因为家庭困难,被纳入村里的低保户。2016年,李春娟参加了县里的几次技能培训后,渐渐对网店有了兴趣。随后,在全县乡镇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店小二的招聘考试中,李春娟以96分的成绩拿下了代理资格。
现在,李春娟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通过网络,给村民在网上代购,既方便了群众生活,也有了固定的经济收入。“凭着一根网线,我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还要改变全村人的生活!”提起未来,李春娟的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韩维元
后记:
从稷王山下到“三王”故里,从孤山脚下到黄河岸边,万荣这块土地上似乎总是散发着一种不一样的气场。在万荣干部群众的内心深处,始终认为贫困就是落后,贫穷就是可耻。每一个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户的身上,都折射出一种不服输、不低头、乐观豁达的向上精神,他们不是被贫困所压倒拖垮,而是用自己的方式,用他们特有的精神,书写着一段段与贫困做斗争的感人故事,这或许就是万荣人常常说的“争气”,而在这场没有硝烟的脱贫攻坚战役中,万荣人民将这份“争气”演绎得荡气回肠,如歌如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