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力争用20-25年时间 我省将实现水生态环境根本性改善

  9月27日下午,在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十一次会议上,省水利厅厅长潘军峰作《关于全省水利工作情况的报告》时说,从2015年以来,我省逐步启动实施了以汾河流域为重点的七河生态修复,从根本上恢复流域自然生态,改善水环境。力争用20-25年的时间,全面扭转山西自明清以来不断恶化的水生态环境,实现山西水生态环境的根本性改善。

水工程供水能力大幅增加,用水结构趋于合理

  近年来,随着35项应急水源及大水网骨干工程的陆续建成、发挥效益,我省经济社会用水量已由本世纪初的60亿立方米,增加到目前的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用水量由20亿立方米增加到46亿立方米(黄河水用水量由2亿立方米增加到19亿立方米),地下水用水量由40亿立方米减少到29亿立方米,全省用水结构已得到显著改善,地表水成为全省经济社会供水的主要水源。
  大水网工程全部建成后,我省总供水量将进一步提升,在空间和时间上满足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用水需求。

大水网工程进入建设攻坚期,今年将力争完工

  大水网工程是省委省政府确定的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也是水利部确定的“全国河湖水系连通”试点工程,主要解决我省调蓄水工程多位居山区,用水户多在城市、平川和盆地,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布局不相匹配,各大盆地主要河流断水干馏、水生态环境严重受损的问题。
  自2012年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全面开工以来,经过上万名建设者持续5年的推进,工程建设现已接近尾声。去年9月辛安泉供水工程率先实现通水目标。到今年年底,大水网隧洞骨干连通工程将全部贯通,东山供水工程通水投运,中部引黄、小浪底引黄工程首台机组上水试运行。

以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地下水位已连续9年持续回升

  2015年10月,我省启动实施了汾河流域生态修复工程。今年1月,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通过了《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态修复与保护条例》,为汾河流域生态修复的全面实施提供了重要法律依据。经过几年的有效治理,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已得到初步改善,全省以汾河谷地为中心的地下水位已连续9年持续回升,每年上升幅度在1—2米;晋祠泉地下水位已累计回升了24.04米,水位最高时距泉口仅剩3.72米,并有望在近两年实现自然复流。

水利工作重点将转为如何用好水

  随着大水网工程的建成运行,我省水利工作重点将从解决水资源短缺和时空分布不均问题,转为如何用好水。省长楼阳生在去年省政府第十次全体(扩大)会议上提出“以水定城、以水定产”的水资源全域化配置理念。按照工作部署,水利厅集中力量开展专题研究,并请国内知名院士专家多次指导论证,形成了我省水资源全域化配置意见,省政府第152次常务会议和十一届省委第27次常委会议,分别审议通过了《山西省水资源全域化配置方案》。8月15日,省政府正式印发全省执行。
  我省的水资源全域化配置,进一步明晰了各市境内地表水和调引客水(包括黄河水)的水量分配指标,同时出台了节约用水、推行“两部制水价”、开征地下水水资源费、建立黄河水价补贴基金等一系列优化水资源配置的方案和政策措施,是我省解决工程性缺水之后,实现水资源科学管理和优化配置的战略举措。

本报记者 贠娟绸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9-28期

  • 第2017-09-27期

  • 第2017-09-26期

  • 第2017-09-25期

  • 第2017-09-24期

  • 第2017-09-23期

  • 第2017-09-22期

  • 第2017-09-21期

  • 第2017-09-20期

  • 第2017-09-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