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大同“扶贫超市”开创精准扶贫新模式

  走进“超市”挑“项目” 社会各界齐帮扶

  “村里十来年想建的文化健身广场,让大同市泰瑞集团三两下就‘解决’了。”9月28日上午,阳高县罗文皂镇管家堡村党支部书记师宏祥又来到建设工地上看工程进度。
  管家堡村十多年的心愿得以实现,正是“扶贫超市”立了大功。今年4月,大同市委创新提出“扶贫项目进超市”,通过社会力量公益性精准扶贫,对党委、政府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之外进行“拾遗补缺”。
  大同市政协办公厅高彦东介绍说,“扶贫超市”是以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自愿无偿捐助为主,各贫困村将根据本地实际情况,把在公共基础设施、助学、医疗救助、劳动力转移等领域需要帮扶的具体项目放进‘超市’里,由社会组织、企业及个人根据项目情况,结合自身的能力、偏好、专长,走进“超市”挑“项目”,自主选择扶贫项目。
  按照大同市的总体安排,该市政协率先于4月中旬在阳高县开展了“扶贫超市”试点工作,动员经企界的政协委员参与“扶贫超市”项目认领。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扶贫超市”第一批资金总额189.2万元的34个公益性项目,就被27名企业界政协委员和2名企业家“抢购”一空。
  认领了管家堡村文化健身广场建设项目的大同市政协委员、大同市泰瑞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张明忠对记者说:“我们企业从‘货架’上挑选自己最拿手的项目,愿意尽最大努力帮助贫困群众走出困境,走上小康路。”
  在“扶贫超市”营运过程中,大同市制定了精细的运营管理流程。以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信息为基础,制定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社会扶贫项目清单,为社会各界力量提供准确的需求信息。
  “我们村共上架了11个贫困项目,都是村中急需解决的问题,短短几天,这些扶贫项目就被认领一空。”阳高县许家园村支书张礼说,“像我们这样的贫困村,依靠自己的力量很难实施这些项目,‘扶贫超市’对我们的帮扶既精准又及时。”
  不仅社会团体,各企业也纷纷履行社会责任,涌入“扶贫超市”……
  8月7日,在大同市召开的“月是故乡明 人间有真情 携手共建幸福大同”茶话会上,“扶贫超市”再次上架了1325个项目,涉及金额9938.7万元,受到社会力量追捧。截至目前,共计有71家企业认领了114个村、274个项目,帮扶资金2020万元。
  建设文化广场、安装太阳能路灯、创建乡村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展示厅……随着越来越多的“扶贫超市”项目被认领,大同市脱贫攻坚工作汇聚各方力量,下足“绣花功夫”,开启脱贫攻坚大同模式。

本报记者 杨晓明 实习记者 仝雄成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09-30期

  • 第2017-09-29期

  • 第2017-09-28期

  • 第2017-09-27期

  • 第2017-09-26期

  • 第2017-09-25期

  • 第2017-09-24期

  • 第2017-09-23期

  • 第2017-09-22期

  • 第2017-09-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