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9日,首届长治农合发展博览周徐徐落下了帷幕。博览周帷幕的落下,仅仅是宣告本次活动的结束,而真正的意义在于,它开创了中国农合发展的新纪元。长治农合发展模式,为全省农合发展树立了标杆,为全省农民脱贫提供了长治方案。
亮点纷呈
首届长治农合发展博览周,通过农合发展高峰论坛、长治农合博览馆、特色农合品牌馆和创新农合品牌馆、长治特色美食文化街、“喜迎十九大·展示新成就”摄影展、文化大戏台六个部分,全面展示了近年来长治市在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合作组织,构建现代农业三大体系,创新合作经济发展模式等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
纵观本届农合发展博览周,可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亮点纷呈。它创造了三个全国第一:全国第一个农合小镇——长治神谷农合小镇在长治县太行农产品物流园区发布、建设;全国第一个农合区域公用品牌发布,开启长治市优质农产品以品牌占领市场引领生产,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新模式;全国第一个农合嘉年华在长治市召开。
秉承“创新与品牌、交流与合作”的理念,博览周充分展示了现代农合的新技术、新产品、新成果,促进了长治农合与省内外市场的大融合、大交流、大合作,是一届备受瞩目、客商云集、成果丰硕的农合盛会。
此次农合博览周,展馆面积达到11000多平方米,容纳了各类合作社200多家,其中,省外合作社15家,长治市各县(市区)合作社157家,涉农企业及个人31家。本届会展特设了特色农合品牌馆和创新农合品牌馆,省外有代表性的农合产品展位30余个,杂粮、小米、醋、酒、核桃、中药材、手工艺品等长治市特色农合产品展位200余个,展示近千种优质农合产品,如此多的农合产品集中亮相,在长治市尚属首次。
此外,本届博览周,非遗产品展位占比高达30%,现场制作的非遗产品给予了参观者耳目一新的强烈冲击,受到了很高的评价。据统计,本届博览周参观人数达到8万人次,116个团队前往参观学习;互联网、手机移动端、微信平台参与人数超过百万。会展所展示的各类优质农合产品如小米、小杂粮、酒、中药材等受到追捧。
推陈出新
在长治,农民合作社历史悠久。它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1951年全国劳模李顺达在平顺县西沟村创办全国第一家农民合作社——农民合作社创办最早;经过60余年的不断发展创新,截至今年6月底,长治市农民合作社达到11277家,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农民合作社最多;合作社不仅覆盖社会方方面面,而且吸纳贫困户达1.7万户——农民合作社最广。这就是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长治市农合发展的“三最”特征。
农民合作社怎样提升发展、规范发展、创新发展,带动长治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走出一条长治特色之路?这是长治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一直思索的问题。
长治市农经局局长丁向东说,“长治农民专业合作社,多而散,大却不强,农民合作社就像一颗颗珍珠四处散落在地上,没有一根绳将其连成珍珠项链。我们就是要充当这根连接绳,把撒在四处的珍珠串起来,让其成为珍珠项链,实现它应有的价值。”
于是,“打造一个长治农合区域品牌,用品牌去包装我们的合作社,让其农产品提升附加值,实现增收致富”成为这些“珍珠”的“连接绳”。他们聘请中国农大设计院和浙江大学,联合设计长治农合区域公用品牌,将中华民族的超级符号——炎帝神农氏、农耕文明的符号——耕牛,和当地的特点符号——聚宝盆,结合当地的特产,将其进行符号化,进行创意和设计,设计出农产品品牌logo——长治神谷,以期在长治神谷的整体带动下,让品牌成为市场引领者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路径。
依托深厚的农合发展历史底蕴,围绕“产品质量好,安全有特色”目标,打好品牌,长治市实现了农合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长治市现有的农民合作社中,国家级示范社48家,省级示范社238家,市级示范社277家,县级示范社896家。覆盖了种植、养殖、加工、运输、销售、技术服务等各个传统领域,受益贫困户高达17519户、45721人。
引领发展
首届长治农合发展博览周诞生的全国第一个农合小镇——长治神谷农合小镇,是本次展会最为引人关注的亮点。据有关人士介绍,它将依托长治市农业产业资源优势和农合发展特色优势,打造全国首个以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历史和文化为背景,农民合作组织集聚创新发展为主题,农民合作组织多产融合发展为特色,集生产服务、联合购销、商贸流通、产品加工、信用合作、信息服务、主体培育、培训教育、创业指导、观光体验等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化农合产业发展和服务集聚区,助推长治农业和农合创新发展,真正打造成为全国农合融合发展、创新经营的样板。
对此,有关专家和媒体一致评价:它的引领作用和示范意义不可小觑,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对于合作社的未来,长治市还有更宏伟的设想。长治市农经局局长丁向东说:“当下,长治市与浙江大学合作,正在制定‘长治市农合小镇规划’。从而打造具有生产、服务、旅游、创业、居住等多种功能的农合特色小镇,实现特色小镇=‘产’+‘旅’+‘城’+‘人’完美融合。这样的设想在全国尚属首家,该规划的形成和实施,必将推动长治农民合作事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长治农合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大胆创新,提出并践行了独特的长治模式,即一个创新服务体系+八个协同策略的1+8模式。
一个创新服务体系,即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推动下,结合长治市实际情况,努力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新型指导服务体系。八个协同策略,即经验交流会、示范社建设、精准扶持、教育培训、产销服务、智慧农合、绿色政策、立体化传播。
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中,长治市积极探索“合作社+”的资产收益扶贫机制。最典型的做法是发展扶贫攻坚造林专业合作社。武乡县梅丽造林合作社,吸纳贫困人口16户,2017年承担造林工程2000亩,预计可获得利润24万元,10%折股量化给贫困户,每户可增收1500元。通过资产收益,长治合作社架起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桥梁,达到了“小合作、大收益”的效果。
2016年,长治市被确定为山西省唯一“资产收益扶贫整市推进试点”,以推进农村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三变”为主线,探索形成了“合作社+”新型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长治市通过股权纽带把各类资源整合到合作社产业平台,激活农村自然资源、存量资产、人力资本,推动贫困户资产保值增值,脱贫致富。这种做法,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明确指出长治经验可以借鉴、可以复制、可以推广。
一场活动帷幕的落下,即是一项伟大事业继往开来的号角。长治农合发展趟出来的路子和创出来的发展模式,必将引领全国农合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武朝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