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版:要闻

从“山窝窝”到“幸福窝”—— 垣曲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纪略

  垣曲是中条山腹地的一个山区贫困县,188个行政村中自然村就有988个,整体呈现出小、偏、散、弱的特点。贫困人口世世代代在情感上依赖这“山窝窝”,但同时又极度渴望走出这“穷窝窝”。
  2016年,全县完成易地扶贫搬迁1803人,分别安置在惠民花园、东环花苑、徐西小区、移民新村和中心村等。但目前全县仍有133个自然村1023户3354人和贫困村确需搬迁的1111户4443人生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的山庄窝铺,面临着年轻人想走出深山,而老年人眷恋故土的两难。
  挪出穷窝、拔掉“穷根”。垣曲县发出了“消灭自然村、推进整村搬迁”的总攻令。

走村入户访遍“山窝窝”

  怎么搬、往哪搬?怎么建、建多大?县委书记杨彦康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更谈不上决策。”几个月来,他身先士卒、以上率下,进村入户,和村民们促膝谈心,拉家常、细算账、定措施、话增长,耐心宣传搬迁政策,认真听取村民意愿,聚焦问题、抽丝剥茧、寻找路径。
  历山镇望仙村鹅沟居民组地处深山,村民一直吃水难、行路难、上学难……“一家6口,三代人,搬到县城和儿媳妇、孙子吃住在一起,生活不习惯、不方便,”70岁王长安老人激动地说,“杨书记真情关心我们老两口今后的生活,孩子们搬到县城,我俩搬到中心村住,家庭和睦、生活也方便。”
  全县38名县级干部深入山庄窝铺,包村干部、扶贫工作队、第一书记积极行动,把感情和责任揣在心窝里,逐村调研,逐户摸底,找问题、摸难点,走遍全县133个自然村,走访2000余户,分门别类掌握了第一手资料。
  针对调研中发现的11个问题,9月14日晚,垣曲县召开易地扶贫搬迁专题会议,逐项研究,一事一议、一户一议,量身定做方案,做到了对症下药、一户一策一档。
  经调查,确定了全县搬迁进县城的811户,搬到中心村或小集镇、日间照料中心或敬老院的有1323户。

因户施策情暖“心窝窝”

  易地扶贫搬迁是一笔走与留的情感账、得与失的经济账,也是一笔大与小的民生账。
  这笔账,山窝窝里的乡亲们在算,“庙堂之上”的县委、县政府领导在算。
  要抓住群众最关切、搬迁阻力最大、利益调整最难和最难啃的“硬骨头”。
  县委书记杨彦康现场调研,和乡镇干部、扶贫工作队、国土资源局等负责人讨论,拿出了初步方案——
  整村搬迁后,房子拆倒实行复垦;土地根据村民意愿可以实行流转;把村里条件较好的房屋留下几套,放置农具和回村办红白喜事等,让乡亲们回来也有个去处……
  村民们心服口服,但搬家的决心易做,住得下、稳得住的细节却需要更多的人提前考量,在百姓实际需求和政策刚性要求之间,量身定制一种易地扶贫搬迁的“实操方案”。
  就这样,在易地扶贫搬迁工作中,垣曲县紧紧围绕“人、钱、地、树、房、村、稳”7个重要问题,搬迁对象如何精准识别,补贴资金如何发放到位,百姓的土地如何处置,地里的树木庄稼如何兼顾,村里的宅院如何处理,整个村庄如何规划,搬到新址如何稳得住——每一户都涉及到所有的问题,但所有的问题没有一个相同的答案。
  垣曲县按照集中安置和分散安置相结合的方式,不越人均25平米红线、不碰户筹不超1万元的底线,根据村民的搬迁意向和家庭实际情况,采取就近搬迁到中心村、小集镇安置,县城移民小区安置,依托工业园区、乡村旅游区及乡村闲置的配套设施安置,“五保”集中供养统一安置等模式,打出了一套易地扶贫搬迁的“组合拳”。

广开渠道打造“幸福窝”

  人搬出来了,住的问题解决了,生计问题谁来管?这是关乎老百姓长远利益的问题,垣曲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考虑,多管齐下,采取有效措施,精心打造出一批批扶贫搬迁的“幸福窝”。
  去年以来,该县紧扣“一县一业”核桃产业和一村一品一主体抓手,围绕“村有脱贫产业、经营主体、合作社,户有增收项目、劳动技能”的“五有”要求,扎实开展产业脱贫、易地搬迁扶贫、就业扶贫、金融扶贫、光伏扶贫、教育扶贫、生态旅游扶贫、社会力量扶贫、集体经济带动扶贫和在职干部创业扶贫十项行动。同时,积极探索实施“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能人+合作社+贫困户”“创业先锋+合作社+贫困户”4种经营模式,推进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收益有分红“三变一有”资产收益模式,用好产业扶贫资金,努力达到贫困群众增收、村集体经济破零、经营主体增效“三赢”效果。
  截至目前,“一县一业”核桃经济林发展到26万亩,辐射带动了全县70%的贫困户;投资5亿元的陶瓷工业园一、二号线投产运营,吸纳了1200余名贫困移民就业;发放“富民贷”、“强农贷”7200余万元,1650户4772人受益;古城镇400KW光伏扶贫电站项目,带动342户1082人稳定脱贫;启动实施了涉及84个贫困村装机容量20800kw的光伏电站项目;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千村万人就业培训361人,涉及贫困户343户,实现就业或自主创业158人,人均月增收1500元。同时,结合“全景垣曲、全域旅游”建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农家乐、乡村休闲体验游等新兴产业。
  脱贫攻坚是场硬仗,易地扶贫搬迁是“硬仗中的硬仗”。垣曲县以不达目的决不收兵的决心和干劲,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靠实打实干奋力开辟易地扶贫搬迁的垣曲路径。

本报记者 樊晋铁 通讯员 陈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0-30期

  • 第2017-10-29期

  • 第2017-10-28期

  • 第2017-10-27期

  • 第2017-10-26期

  • 第2017-10-25期

  • 第2017-10-24期

  • 第2017-10-23期

  • 第2017-10-22期

  • 第2017-10-2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