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是一个在探索中践行开放理念、拓展开放广度、提升开放层次的历程。坚持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努力建设现代化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正逐渐成为全球资本配置的重要目的地。
双向开放稳步向前
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中国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在双向开放的过程中不断学习国际同行的先进经验,改进风险管理和合规水平,提高证券期货行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引进来”方面,到2017年8月底,我国共批设15家合资证券公司、45家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和2家合资期货公司。与此同时,境内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也从未停止拓展国际业务的步伐。“走出去”方面,已有30家证券公司、25家基金公司和19家期货公司在境外设立或收购经营机构。
双向开放过程中,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格外引人关注。到今年8月底,沪港通总成交金额已达5.45万亿元,日均成交额近81亿元;深港通总成交金额达0.72万亿元,日均成交额近41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内地与香港市场互联互通有利于投资者更好共享两地经济发展成果,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跨境投资以及风险管理需求。
与国际金融市场持续“亲密接触”
2017年6月21日,明晟公司宣布将A股纳入MSCI指数,预计可吸引170至180亿美元投入A股市场。
A股纳入MSCI指数是顺应国际投资者需求的必然之举,体现了国际投资者对我国经济发展稳中向好、结构优化升级、国际竞争力提升的信心。
监管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A股纳入MSCI指数将有利于不断提升我国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和国际影响力,有利于提升我国金融监管水平和能力。
A股纳入MSCI指数的成功并不是偶然。无论QFII、RQFII、沪港通、深港通,抑或是正在研究中的沪伦通,中国资本市场正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坚定前行。
到2017年7月底,共有311家境外机构获得QFII资格,获批额度933亿美元;222家境外机构获得RQFII资格,获批额度5842亿元。
监管部门积极参与国际金融治理
在中国资本市场深度融入国际金融市场的过程中,中国证券期货监管部门积极参与该领域各项国际规则和标准的制定,提出“中国方案”,发出“中国声音”。
现在,中国证监会是国际证监会组织理事会常任理事。中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和“看穿式”监管的实践与经验赢得国际组织和境外监管机构的关注。
2017年9月,上海证券交易所吴清理事长成功当选世界交易所联合会主席,显示了我国资本市场在国际组织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目前,中国资本市场监管机构已与59个国家和地区的证券期货监管机构签署了64份双边备忘录。到2017年6月,共收到来自境外监管机构的协查请求700余份,涉及美国、英国、法国、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与此同时,对境外监管机构发出协查请求81份,跨境监管执法合作水平不断提升。
(据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