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三季度,我省服务业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3%,对GDP增长贡献率为57.2%——
服务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省份现代经济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10月26日,省统计局正式发布前三季度全省经济运行情况。数据显示,我省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2%,高于第二产业16.7个百分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智慧城市横空出世、物流运输走向高端、商贸销售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服务业规模稳步增长,已经成为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新常态下的新增长点
当前,我省服务业发展水平如何?
“前三季度全省地区生产总值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8%,快于第二产业0.7个百分点;服务业占全省GDP比重达到53%,高于第二产业占比11.7个百分点,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7.2%,高于第二产业16.7个百分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省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处专家告诉记者,特别是2014年以来,全省工业引擎明显减速,服务业增速却逆势连续三年快于GDP增速,有力弥补了工业增速换挡的一些影响,成为全省经济稳步向好、步入合理增长区间的重要引擎。
记者了解到,和传统服务业相比,我省现代服务业近年来迅速发展,旅游服务、电子商务、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快速成长,文化体育行业主体户数增幅超过100%,科技服务行业主体户数增幅达到74%。生产性服务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一批传统产业大型企业集团快速拓展产业链条,向前端研发设计和后续服务延伸,成为全省转型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省增加就业的主渠道、城镇化的巨大推手。
服务业短板依然明显
“目前来看,我省服务业虽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相对于发达地区和先进省份,我省服务业发展在规模、结构、竞争力、专业化程度、政策体系建设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多的制约因素。”省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处专家告诉记者,我省服务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规模总量有待提升、产业结构尚需优化、竞争能力亟需加强、资源要素有待健全、配套改革亟待深入等方面。
作为传统的能源大省,我省经济能否顺利实现转型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十二五”以来,我省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规模迅速壮大。服务业在三次产业中的占比逐年提高。不过,与沿海发达省份相比,我省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占比仍然偏低,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质量和效益偏低,对外辐射服务能力有待增强。
目前,现代服务业的全球网络化、专业社会化、跨境融合化等发展趋势特征日益明显,跨域型、平台型高新技术成为现代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的重要支撑。“现代服务技术的研发、应用往往投入大、回收慢,导致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民营企业对现代服务技术的研发投入积极性不高,关键技术储备不足,技术创新应用能力不强。”省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处专家认为。
服务业发展呈现新态势
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旅游总收入增长26.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2.3个百分点;接待国内旅游者和海外旅游者人数分别增长27.1%和6.0%,分别加快1.9个和0.5个百分点。旅游业正在成为我省新兴支柱产业。数据显示,2016年旅游收入相当于GDP的比重由2012年的15.0%提高到了32.9%。
和旅游业的发展一样,近年来,我省服务业表现十分抢眼:服务业增加值先后于2013年、2015年、2016年突破五千亿、六千亿、七千亿大关,连续跨越三个台阶,于去年达到7217.4亿元。
《山西省“十三五”服务业发展规划》也在去年出台,服务业的发展“蓝图”更加清晰。未来,我省将根据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产业特点,围绕服务对象空间格局,进行产业发展空间布局优化,着力打造“天字形+网格化”山西服务业布局。
为了着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我省将重点推进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研发设计、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检验检测认证、电子商务、商务咨询、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服务外包等11个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和健康服务、养老服务、旅游服务、文化服务、居民和家庭服务、体育服务、法律服务、批发零售服务、住宿餐饮服务、教育培训服务等10个生活性服务业领域发展。
近年来,我省金融、房地产、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比重持续提高,同时服务业新兴业态不断涌现,服务业内部结构得到优化。“今后,我省还将适应专业化分工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服务业发展领域,促进商务咨询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认证、教育培训服务、售后服务、服务外包等六个行业成长。”省统计局服务业统计处专家表示。
本报记者 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