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岁的刘福荣是临汾市乡宁县欣隆养牛专业合作社的一名员工,也是乡宁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2016年,刘福荣全家的年收入加起来还不到6000元。今年2月,他成为了欣隆养牛场的一名员工,每个月都能准时领到工资,日子越过越安逸。
作为乡宁县的龙头企业,欣隆养牛专业合作社为周边贫困户就业提供了优惠政策,符合条件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夫妻双方都可以来养殖场打工,包吃住,月工资2500元。目前欣隆养牛专业合作社已吸纳30名贫困户就业,今年年底预计还将增加近百个就业岗位。
培育龙头,注重特色,实干为先,乡宁产业扶贫注重由“输血”向“造血”转变,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扶得有道,扶得彻底。
给钱给物,不如发展产业
过去,獭兔养殖在乡宁人看来是“不靠谱”的。如今,“想挣钱,养獭兔”却成了大家的“致富法宝”。
10月28日,记者见到了西坡镇福兴獭兔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吴关学。他介绍说,獭兔5个月可出栏,皮肉分开销售,每只纯利润约25元。正常饲养管理的母獭兔,年产仔数量可达20只以上,养一只母獭兔,一年就可产生500元以上的纯利润。如果养殖达到一定规模,收益非常可观。
西坡镇有贫困户58户188人。近年来,结合自然条件和现实因素,西坡镇确立了“远抓种植近抓牧”的脱贫思路。在政策引领下和丰厚效益推动下,福兴獭兔合作社从成立之初只有500只兔子的小企业,发展成为拥有1200只种兔、辐射周边近10个村的龙头企业。
“我从2016年开始养兔,现在家里养了50只种兔。在合作社和村里的帮助下,第一年收入就超过了2万元。”赵垛村的贫困户吴吉荣靠养獭兔摘掉了“穷帽”,他的成功也引来了周围11户贫困户的加入。
脱贫攻坚,产业为先。
乡宁县因地制宜选准产业,种植与养殖共发展,“输血”与“造血”两手抓,核桃、苹果、葡萄、花椒、米槐、翅果、玫瑰、牡丹、中药材等一系列产业渐成规模。截至今年8月底,全县建档立卡贫困户中,自主发展产业的有3742户、13902人。全县核桃面积达到15万亩,酿酒葡萄面积达到6000亩,翅果种植面积达到5.2万亩,全县牛存栏0.52万头,猪存栏9.21万头。
跟风发展,不如落脚“特色”
发展产业,特色为重。
说起特色产业,必须说到枣岭乡的花椒种植。枣岭花椒种植起步于2013年,几年间,该乡贫困户靠种花椒,收入翻了好几番。目前,枣岭花椒种植规模已超过3万亩,高品质的花椒每斤市场价能达到40元,每亩种植收益近万元。
枣岭乡晏圪塔村贫困户张大妈,过去家中收入不足4000元,2015年家里种上了10亩花椒,当年收入就翻了一番。
“没种花椒前,乡里的人都跑出去打工了,村集体收入低,百姓日子也不好过。现在种上花椒树,管护容易,也不费工,很多留守老人靠自己就能有收入,一些出去打工的年轻人也回来种花椒了。花椒种植不仅成为了我们村的特色产业,更吸引来周边村里争相学习,产业发展的后劲儿更足了。”枣岭乡书记王海鸣说。
在“一村一品”“一乡一业”的“造血”式扶贫思路引领下,乡宁县以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实际需求作为出发点,结合地理条件、经济因素、风土人情等,发展起了一大批有潜能、有“钱”途的特色产业项目。乡宁同样知名的特色产业——玫瑰种植,从2012年开始发展至今,全县玫瑰种植总面积已经达到3000余亩。以玫瑰花种植带动起来的各类玫瑰花代用茶、糖渍玫瑰花酱、蜂蜜等副产品加工,每年产值可达600万元。这类特色产业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怎么脱贫的问题,更兼顾了脱贫之后的生活质量如何保证的问题。
思路再多,不如埋头苦干
2012年,七郎庙乡发展起了特色产业——双季米槐种植。在发展米槐种植的过程中,乡支部书记成胜堂展示出了“实干家”的做派,前期修路、整地、买苗木所需的钱,不少都是他自掏腰包垫付的。村民怕赔钱,不敢种,他就自己先种。五年来,依托5000多亩双季米槐,七郎庙乡56户贫困户年纯收入超过了万元。
要想脱贫,唯有实干。
记者了解到,为实现年底全县脱贫摘帽的目标,乡宁县乡村三级干部都签下了脱贫攻坚“军令状”,将“脱不脱贫,与我无关”变成了“脱贫攻坚,责任我担”,一张张精准帮扶包联网编织起来,“一户一档一卡一策一干部”落实到位,50名第一书记深入到基层,由“实干家”组成的队伍,为乡宁县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实的战斗力。
65岁的乔谢民,是管头镇万上村委后岭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过去,后岭村“下雨出不了门,吃水得跑断腿,后半夜灯才亮”,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了该村的发展。近年来,万上村的干部们以“实干”促脱贫,实行了移民搬迁工程,又依托当地已复垦的千亩土地,成立了万祥种养合作社,种植柴胡、发展养牛,乔谢民和村里150余名贫困人口挪出穷窝,住上了“做梦也没想到”的新房,年收入也不断增加。
厘清“脱贫账”,念通“产业经”,特色为基础,实干做保障。
聚焦脱贫攻坚,围绕“1369”战略,推进“百日会战”,抓实“对标补差”,乡宁县依托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增强了贫困户脱贫的积极性,激发了贫困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强化“造血”功能,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乡宁县坚持“输血”与“造血”两手抓,彻底拔掉了“穷根儿”,百姓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截至10月底,乡宁县产业扶贫共惠及贫困户5200户1.9万人。
本报记者 畅雪
记者手记
脱贫怎能靠“等靠要”?
产业扶贫是精准脱贫的重要手段。贫困的地区并不一定缺产业,但很多贫困地区的产业却始终发展不起来。为什么?
记者在乡宁县采访时,听贫困户安大姐说起了她的经历:“前几年听别人说种玫瑰挣钱,我就种了1亩,可是种得太少,没挣钱。后来听说种花椒挣钱,又觉得花椒苗挺贵的。去年倒是种了米槐,但是管护挺累的,也没好好下功夫……”
像安大姐这样的贫困户还有一些,他们明知道村里有产业也不想去参与,或者参与了也不想使全力,总想着“等靠要”,拿救济。究其根本,还是源于观念的落后。
当下很多贫困地区都着眼于增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这一长远利益需求,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特色脱贫产业。但是,无论什么产业,生产经营的主体都是农民。产业扶贫要想取得实效,从生产到销售再到产业升级,各个环节中都必须让贫困农民这一主体“唱主角”。
不可否认,不少贫困地区为了加快带领农民摆脱贫困,不惜一切代价搞产业,免费提供生产资料、技术指导,为了提高农民收入甚至对产品进行包销。这种“保姆式”的产业扶贫确实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却也“养懒”了一批观念落后的贫困户,他们不仅缺乏主体意识,甚至觉得“戴帽”光荣,“要钱”才是“正道”。
产业扶贫,重在以产业发展拓宽贫困农民的增收渠道,提升贫困地区“造血”能力。但是产业发展的前提是贫困户观念的更新,以及脱贫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的提高。贫困户不丢掉“等靠要”的思想,不去掉自身缺乏脱贫意愿的“惰性”,再好的产业,再多的优惠政策,都只会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