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7点,小卫家楼下的早餐店排起了长队,由于扫码付款,队伍移动速度出人意料地快。买完早餐后,小卫打开手机定位到了距离自己最近的共享单车,拿出手机在车身上一扫,随着“嘀嘀”的声音响起,车锁被打开,小卫朝公司方向骑去……
这是上班族小卫的一天伊始,也是如今“无现金”生活的缩影。
以前出门3件事,手机、钥匙、钱包,可是现在出门似乎只要手机和钥匙就够了。移动支付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消费观念,它让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便捷,但同时也让不少人遭遇着“有钱花不出”的尴尬。面对这样的生活,身处其中的你还习惯吗?
不带钱照样可以过一天
“不带钱你敢出门吗?”随着移动方式的增多,“无现金”支付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并被时髦地称为“指尖生存模式”。为此,记者实际体验了一番。
11月3日早上7点,记者不带现金只带手机出了门。
在小区门口的一个移动早餐车前,记者要了一个手抓饼。“可以手机支付吗?”面对记者的发问,餐车老板头都没抬地回答了一句,“可以,支付宝、微信都行。”支付完成后,记者来到相隔不远的一家便利店,买了1瓶酸奶,结账时,收银员直接问记者:“手机支付还是现金支付?”“微信行吗?”“没问题。”记者随即通过手机扫码完成支付。
解决了早餐问题,接下来就是上班的交通问题了。打开打车软件,输入目的地,很快有司机抢单。不到5分钟,约好的车便停在了面前。十五分钟后到达单位,微信直接付款给司机,行程愉快结束。
中午,记者打开手机中的外卖软件,通过微信支付下单。30分钟后,外卖送到。事实上,除了叫外卖之外,很多餐饮场所也可以使用在线支付。利用中午休息时间,记者顺便到附近商场逛了逛。在柳巷王府井奥莱,记者发现基本所有的柜台上都有二维码标识。工作人员说,扫描二维码不仅可以关注门店的相关消息,也可以通过它来完成购买商品付费。下班后,记者通过支付宝预订了2张晚上的电影票,惬意地给一天的生活画上了休止符……
果然,不带钱照样可以过一天。总体感受是,不使用现金免去了排队的麻烦,统一的支出方式让消费明细一目了然。
“有钱花不出”的尴尬
从掏钱包到亮手机,移动支付似乎给消费者们带来了不少便利。然而,在不少支付场景中,“无现金”还是会面临“有钱花不出”的尴尬。
市民郝丽萍今年59岁,自打跟女儿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不仅能用微信聊天,还学会了手机支付。“平常买菜、购物都用手机付款,现在很少带现金出门了。只要一部手机,买什么就‘扫一扫’,还可以随时查明细,非常方便。”
但郝丽萍用手机付款也遇到过麻烦。她家附近的商场新开了一家游乐场,听邻居说很不错,就想带小外孙去玩玩。到游乐场后外孙就迫不及待地跑了进去,工作人员推荐使用支付宝付款。郝丽萍用手机扫码,却迟迟扫不上。工作人员看了看,推测可能是因为支付宝APP版本太旧,没有更新。
郝丽萍只好用老伴的手机来支付,可前台的设备仍显示“无法连接”。折腾了好一会儿,大家才发现,店里的网速也有问题。“由于该游乐场处在负一层,手机网速不稳定,容易导致交易无法完成。”
“我们把手机重启、再次连接网络,鼓捣半天也没成功。”郝丽萍无奈地说,“我俩出来都没带现金,只得再跑回家拿了钱,才总算结了账。”
支付流程有待改善
“我和朋友去一家小餐馆吃饭,吃饭结账时,店家说只能用现金支付,这让没带现金的我们犯了难。”家住和平苑的王芳和朋友一起外出就餐时,提出用微信转账的方式结账,但遭到拒绝。餐馆服务员的解释是,手机支付虽然能收到钱,但款项无法入账。
“很多时候进店前都会看一下能不能微信或支付宝支付,因为很多时候手机在手,而现金不一定在手,而且通过手机支付有可能享受折扣。”王芳告诉记者,比起现金支付,她更喜欢手机支付,方便、快捷。
在采访中,不少商家表示,不少年轻人进店会先询问能否用手机支付,如果得到的答复是“否”的话,他们经常会表示失望,甚至扭头就走。“这也是为什么我们都在醒目位置张贴支持移动支付标志的原因。”太原市桃园路一家水果店许老板这样告诉记者,但同时他也表示自己还是更喜欢接受现金。
尽管无现金支付省时省力,但不少支付使用者还是会有“支付应用场景少、不方便”的担心,同时碰到支付流程操作复杂等问题,“不仅一些商户不愿意接受移动支付,很多平台的支付也要跳转好多页面,输几次密码,费时费力。很多平台还都收取一定的手续费,增加了不少成本。”许老板坦言,移动支付应该简化支付流程,降低甚至取消不必要的支付手续费,以便鼓励消费者和商户使用,将移动支付浓缩为一个更方便的过程。
在不少商户看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来自网购平台的支付流程设计。据网上一份调查显示,28%的受访者表示使用手机在零售商的网站下进行购买非常复杂,用户体验很差,有17%的移动用户表示零售商的APP都太难用。很多受访者表示他们更喜欢去实体店购物,就是因为感觉在线上买东西时,支付环节仍不是很靠谱。
本报记者 桑莉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