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水河畔瓜熟果香风光好,土峁田间谷黄藜艳秋色酣。
为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文联10届代表大会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繁荣群众文化生活,全力打造“聚焦乡村,助力脱贫”链接的新尝试。日前,由静乐县段家寨乡人民政府主办,静乐县文联和静乐县摄影家协会、静乐县作家协会承办的“藜麦熟了”首届乡村摄影文化节启动仪式在段家寨村文化广场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200多名摄影家冒着霏霏细雨参加了此次活动。
启动仪式后,摄影家们即刻和县摄影家协会的会员、县作家协会的会员分赴不同的采风地,对百亩七彩藜麦、农村民居民俗、农村自然风貌、汾河风光进行拍摄采风。
这次摄影文化节活动,是段家寨乡政府和县文联、县摄影协会、县作家协会首次联合举办。为了搞好这次活动,成为全县人民的“奥斯卡”,把本届摄影文化节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办出质量,组织者从筹划开始,就认真谋划,分工操作,注重形式特色设计,实施助力脱贫创新,经过乡政府和文化部门的联合发力,圆满完成了此次摄影文化节的举办,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次摄影艺术节体现了“三个创新”,即:“镜头”聚焦,“笔头”采风,“地头”创作。
——“镜头”聚焦。用镜头记录美好,打开自然的美丽情书,这是本次摄影文化节组委会为这次摄影文化节定下的一个基调,用眼睛去发现,用照片去记录,这是本次摄影文化节组委会为这次摄影文化节设计的一条红线,用镜头展示段家寨乡,并通过段家寨乡向全国展示静乐的独特力和风光的大美形象,这是本次摄影文化节组委会为这次摄影文化节而定的一个主题。所以从筹备开始,在拟定邀请对象时,一是邀请范围广,这次邀请的对象有广州的,有北京的,有太原的,有吕梁孝义的、吕梁岚县的,有太原静乐老乡协会的享有盛名的摄影大师,同时还邀请了许多摄影艺术团体,有山西龙影俱乐部的,有太原静乐老乡协会的,有忻州数码摄影协会的;二是邀请人员杂,来自于不同行业,有教师,有学生,有农民,有军人,有医生,有教授,有作家,有律师;三是采风形式独特,这次邀请来的摄影家和县影协、县作协的工作人员一道全部吃在农家、住在农家,共享这接地气的三天,让所有来的艺术家们当一回真正的“老百姓”。
——“笔头”采风。这次举办摄影文化节,县作协抽选了8名作协会员,一是接待外地来宾,二是即兴创作,要求在三天的时间内写出一批有质量的作品来。三天的时间,作协会员们和外地艺术家们一样,也是吃在农家、住在农家,是火热的生活,触发了会员们的创作激情,短短的三天时间,写出了一批有较高水准的作品,有的会员写出了题目为《不尽秋潮滚滚来》,详细地记载了这次摄影文化节的盛况,为历史记下了这次活动的全部内容;有的会员在段家寨村深入生活,为新农村文明干净的面貌而动情,连夜写出了《保洁员之歌》;有的会员在梁家村为“藜麦熟了”的丰收景象所动情,两天的时间写了歌颂藜麦的组诗《七彩之歌》;根据县文联的安排,第二期《鹅城》杂志的重点栏目映像志全部记载这次盛况的内容,县作协的任务是为该照片配文,接受任务的会员仅用了三天的时间就已经拉出了初稿;有的会员还为这次摄影文化节写出了一首又一首的古体诗。
——“地头”创作。这次举办摄影文化节,所有的艺术家全部都走在了第一线,即在地头创作,地头成了艺术家们创作的母体。在藜麦种植基地梁家村,艺术家和农民打成了一片,有的艺术家拿起了镰刀,加入到收割的队伍中去,有的摄影家赶紧用镜头记录下了这一难忘的瞬间。9月16日上午,有一批摄影家来到梁家村时,农民们有的已经回家吃饭,摄影家们想拍一下收割藜麦的宏大场面,被村长得知,一个电话打过去,马上来了一群拿着镰刀的农民,立即投入到了收割藜麦的劳动中去。顿时,在场的约有近百名摄影家们纷纷拿起了各式各样的相机,拍下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七彩藜麦照,其中有张航拍的照片,照下了全景式的收割照。有个昵称叫“昶旭”的摄影家即兴写下一首诗:淳朴静乐秋色灿,甘霖时来硕果晒。十里红霞香藜麦,摄影盛况段家寨。小居农家品百味,山间古韵育农庄。峥嵘峰头阅锦绣,林萌深处掬水尝。有个县作协会员,索性拿出了采访本,坐在地畔写起了作品,这一场景,被一个摄影家看在眼里,瞬间记录下了这一镜头。把个“笔头”写“地头”、“镜头”拍“笔头”的动人场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这次“藜麦熟了”摄影文化节的举办是“聚焦乡村,助力脱贫”的合力尝试,是一次文艺工作者和一级乡政府联手展示静乐形象的有机结合。通过举办,让艺术家们感受到了静乐近几年的飞速发展变化,看到了“中国藜麦之乡”静乐农民丰收后的喜悦状态。这次摄影艺术节的举办,充分展示了美丽静乐的文化发展带动特色农产品的发展致富路子,其意义是深远的,其成效是无法估量的。
正如一个吕梁的摄影家在石门子村和静乐的工作人员说:一个乡政府能有如此长远的眼光,搞这样大的文化节,我要做个宣传片,让外界的人更多地了解静乐,来静乐投资……
本报记者 栗美霞 通讯员 张天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