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阳镇下石勒村的蔬菜大棚里,村民李桂云正在给黄瓜“掐丝”。
晋中脱贫攻坚的号角从这里吹响。
和顺县山河醋业公司带动1563名贫困人口增收。
本报记者在采访现场。
本报首推融媒体平台,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本报记者在昔阳县新城区胡窝村安置房工地采访。
深秋时节,露冷霜寒。
晋中市东山地区,丘壑纵横,层林尽染。
记者一行驱车前往和顺、昔阳等晋中市脱贫攻坚重点县区采访,眼见贫困地区的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到脱贫攻坚战役中,干部身先士卒,群众自立自强,扶贫措施精准到位……
让贫困群众不仅实现脱贫,还要生活得有质量、有品位、有尊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并实现向小康迈进的有效衔接,这就是晋中市探索出的“本质脱贫”可贵经验。
晋中市虽是我省经济基础较好的市,但由于受自然环境、产业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制约,发展不够均衡。截至十二五末,全市仍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59万人,贫困发生率8.1%。全市11个县(区、市)除榆次、介休外都有贫困人口,左权、和顺为国定贫困县,榆社、昔阳为省定贫困县。
2016年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和“第一民生工程”,将完成脱贫攻坚硬任务列为晋中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三大目标之一,提出“本质脱贫”要求,实现了首战告捷。全市共有151个贫困村退出,4.9万人脱贫,贫困发生率由8.1%降至6.1%。今年以来,全市上下以高度的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进位意识精准落实各项扶贫政策措施,聚焦重点难点,合力攻坚突破,形成了更加强劲有力的态势,使“本质脱贫”达到了新的高度。
聚焦重点,自我加压提质发力
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在京开幕,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强调,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做到脱真贫、真脱贫。
晋中市始终把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在制定《攻坚深度贫困实施方案》过程中,市委书记胡玉亭指出:“要紧紧抓住主要矛盾、扭住关键环节,用足用好政策,创新机制办法,力争在重点问题的解决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探索形成前瞻性的方法。要用真正落实到贫困户身上的收益、贫困户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作为方案、措施、成效的检验标准,使脱贫攻坚经得起历史、群众和实践的检验。”市长王成要求:“要把脱贫和致富结合起来,着眼于全面小康,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全面小康的底线来推行,和贫困村集体经济破零、人居环境改善、县域经济发展相结合,以先易后难的原则为基本遵循,分类施策,精准脱贫。”市委副书记尹乃明多次召集贫困县和19个主要部门专题研究,为深度贫困攻坚提供了丰厚的政策红利,凝聚了强大的攻坚合力。
聚焦深度贫困,真正找准最困难的地方、最困难的群体、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晋中虽然没有省定深度贫困县,但他们紧密结合实际,依据省定标准,综合考虑贫困发生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指标,统筹评估自然条件、产业基础以及“三保障”等因素,把170个“一方水土养不好一方人”、需整体搬迁的自然村确定为深度贫困村,涉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1781人、同步搬迁人口3777人;因病、残、灾和年龄等因素,家庭主要劳动力失能的32485名贫困人口确定为深度贫困群体。
如何在脱贫的基础上,使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晋中市主动对标先进,自我加压提质。在严格执行国、省定标准的基础上,制订出台了《关于调整充实贫困退出标准、严格贫困退出程序的意见》,贫困人口退出以户为单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要高于国家扶贫标准,且达到“一稳定”、“两不愁”、“三保障”、“四联通”、“五洁净”、“六要六有”。特别是“六要六有”最能体现让贫困群众活得有尊严有质量,比如要有电视和电话、要有自信和自立。贫困村退出在省定13项指标基础上调整为,实现“一高一低”、“五有”、“四好”目标。县摘帽在省定14项指标基础上把贫困发生率由2%以下降至1.5%以下。
以户为基,扶贫工作精准到位
在晋中市扶贫办,记者拿到了一本红皮的表册《晋中市精准脱贫手册》,这个手册每个贫困户一本。户主信息,因何致贫,主要脱贫措施是依靠产业、易地搬迁、培训就业还是社保兜底,帮扶的单位、责任人是哪个,该享受的补贴、补助有哪些,详尽地以表格列出……
据了解,这是在全省率先以市统一制发的精准脱贫手册。从这个手册里,贫困户可以清楚地知道自己享受哪些政策红利,帮扶责任人也可借此了解贫困户的脱困进展。而记者也从这里看出了晋中市脱贫攻坚工作的细致扎实。
晋中市在全省率先把帮扶工作放到“一票否决”的位置。率先明确市、县、乡党政机关节余工作经费可用于帮扶贫困村、贫困户,贫困村全部建起帮扶工作室。率先出台脱贫攻坚驻村帮扶工作积分制管理办法。首家以市统一制发精准脱贫手册,政策措施、悉数上册,按季填报、动态管理,三方认账、精准填写。
率先实现贫困村派驻帮扶队伍全覆盖,全市共组建1502个工作队,4193名工作队员帮扶1820个贫困村和有贫困人口的非贫困村,省市工作队和第一书记派驻村达到441个,派驻率达到68%,其中左权、和顺的派驻率达到90%,为全省最高。全面推行“三三”工作机制,市县乡三级干部采取入户走访、随机交流、会议恳谈三种形式与群众见面,达到了结好亲、办好事、履好责三个效果。
自我加压,再战再胜,三年任务两年完成
“我们6月底进场,资金按进度实时到位,工程进展非常顺利,预计11月底具备交付使用条件。”位于昔阳县新城区胡窝村的9栋738套安置房正在加紧建设中,山西五建项目负责人杨运杰对记者说。工程通过“同步规划、同时实施、两年任务一年完成”的思路,采取“分散搬迁、集中安置”的方式,将解决214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的集中安置问题。
“易地扶贫搬迁要带出城市发展效应,80%的要进城,其余的要进镇,不能从这村搬到另一村。”市委书记胡玉亭要求。
再战再胜之年,晋中市以更加精准有力的举措扎实推进20项扶贫行动,脱贫攻坚工作持续升温。特别是在一些对全市脱贫攻坚具有决定和支撑作用的扶贫行动和推进机制上取得了重大突破。晋中市自加压力,确定了“十三五”工程力争今年全部开工,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目标,目前全市22个集中安置点全部开工建设,新建房屋6814套,可集中安置18944人,是省定任务(5032人)的376%。
如何让群众搬得好、住得稳,晋中市要求各县政府对有劳动力的搬迁户,至少要解决一个就业岗位,捆绑运用好光伏扶贫、产业扶贫、生态扶贫、社保兜底政策,真正让老百姓搬下来后生活明显改善。
在拓宽就业一环,晋中市着力打造形成了榆社古建和刺绣、平遥家政和的哥、昔阳花艺等一批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劳务品牌,四个贫困县新增转移就业贫困人口3600余人。榆社县目前已有50多支古建筑工程队在全国各地承建彩绘和土木工程,从业人员已达3000余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00余人,人均年收入2万元以上。
产业为基,多点扶贫,广开脱贫路径
昔阳县的肉鸡养殖“占领了”一个山头,蓝顶鸡舍分布在山腰的三面。这是昔阳厚基伟业农牧科技有限公司与山西大象农牧集团合作实施的肉鸡养殖产业脱贫项目。由昔阳县大寨镇毕家岭、安家沟、阳坡三村联村书记、山西厚基伟业集团公司董事长宋以斌投资2400万元带头创办,通过支部牵头、农民入股、流转土地等形式,采用“集团引领+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社入驻+贫困户分红”的经营模式,将贫困村户、项目运行、政策资金和利益联结统筹起来,贫困户入股合作社每年每户稳定分红2000元,项目带动全县2个乡镇8个贫困村637户贫困户1193名贫困人口,年人均增收1068元。
产业为基、项目支撑、企业融入、政策跟进,晋中市以“一村一品一主体”为抓手,扎实推进四个贫困县优质高效核桃经济林、优质小杂粮、特色养殖、菌类、蔬菜、中药材六大特色农业基地建设。目前,四个贫困县已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引领带动,贫困户深度参与,上连市场下接基地”的全产业链脱贫增收支柱产业,全市“五有”覆盖率达到93%,产业真正成为脱贫的根本之策。
在和顺县山河醋业公司院内,堆着若干个玉米垛,这是该公司从农民手中以高于市场价0.11元的价格收购的。和顺籍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曹彦军带着对家乡的深情和全新的营销理念回乡投资1.2亿元兴办的酿醋产业,企业与贫困户结成了稳定的有机玉米订单供求关系,而且以高于市场价格收购,仅此带动1563名贫困户人均增收1000元。同时安置70多个贫困劳动力实现就业。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扶贫大军中来,企业帮扶的效应不断放大。
和顺县义兴镇仪村村东头的银河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几百头西门塔尔牛正在它们的运动场上晒太阳,5点左右,随着饲养员“嘿、嘿”的吆喝声,牛儿们陆续地走到棚中的食槽边啃嚼起饲草来。这些饲草是企业从周边14个村4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定单种植的青饲玉米所拌合的。该企业是当地以母牛繁育、品种选育、饲草种植等相关产业发展的农业龙头企业,公司还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引导农民“离土不离乡”实现就业,累计带动农户442户,户均增收2322元,农户共计增收102.6万元。
在产业扶贫的基础上,晋中市广开思路,创出了“金融扶贫”、“光伏扶贫”等多个“晋中模式”。
“贷资入企”使扶贫小额贷款释放出大额红利。截至9月底,全市共有1756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扶贫小额贷款8.44亿元,完成省下达任务的169%,完成率位居全省第一,其中,榆社、左权、平遥、昔阳、太谷、祁县6个县已超额完成市定年度目标任务,榆社、左权、平遥、昔阳4个县贷款总额全部突破亿元,特别是榆社县成为全省4个过2亿元县之一。广大贫困群众利用小额贷款通过“贷资入企”的形式,与各类优势企业结成利益共同体,连续三年每年稳获3000元以上分红收益;也有贫困户利用小额贷款发展增收项目,为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打下了坚实基础。
光伏扶贫政策含金量高、回报最为稳定、持续受益时间长,是推进稳定脱贫、持续增收最好的路径。晋中市最大限度地释放光伏扶贫政策红利,成功地探索出一种富有晋中特色的光伏扶贫电站发展模式——政府主导、国企实施,金融支撑、市场运作,政策保障、兜底扶贫。2016年落实指标的光伏电站全部并网运行,2017年上报国家发改委规划将新增光伏电站装机容量172兆瓦,其中村级光伏电站122兆瓦,排全省第四,将惠及575个贫困村17638贫困户,加上去年建成运营的51个电站,全市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包括已脱贫的171个)和22081个深度贫困户将全部受益光伏扶贫,户均3000元。
不养懒人,劳动致富,农民获得感增强
在和顺县李阳镇下石勒村的蔬菜大棚里,59岁的李桂云正在给黄瓜“掐丝”,她现在已经成了“技术工人”,每天上班拿工资。“以前自家种地没技术没信息,又累又挣不下钱,现在上班挣钱是又体面又轻松。”李桂云家拿出4亩地流转,入股到村合作社,一家3口在合作社“打工”,一年下来工资加分红达5万元。
劳动光荣,打工养家,使下石勒村60岁左右有工作能力的贫困户尝到了自主脱贫的甜头。据下石勒村村党支部书记杜继英介绍,村委会将新整理的1200亩土地以每亩200元的价格统一进行了流转,并以30%的股权带领农户以土地入股或自筹股金的形式,注册成立了下石勒村集体专业合作社。近年来,合作社实施了山东大葱300亩,茴子白300亩,30座拱棚、8座地窖式日光温室蔬菜种植和500亩万寿菊种植。“每天都有菜商主动上门收购了。”杜继英说,产业项目的实施,使村民获得土地流转、劳务务工和合作社红利三项收入。
“大夫岩村是我乡种麻大户,30户村民全部种了火麻,火麻种植省力省水,亩产虽然不高300斤,但每斤5元,每亩收入能达1500元。”和顺县平松乡乡长赵世明说。依托山西宏田嘉利农业科技公司,全乡12个村312户与企业签订火麻订单3150亩,订单均价4.8元,预计农户收入达302万元,加上政策补贴每亩200元,户均收入1.1万元。仅在平松乡大夫岩村公司就与20户贫困户签订贷资入企协议,每户每年可收入3000元。
昔阳县大寨镇厚基伟业食用菌产学研基地的大棚内,李阿姨和她的伙伴们正在进行最后一次的换茬采摘,奶白色的双苞菇很快采满一筐,采摘期她们一人一天能挣到1000多元。厚基伟业是昔阳县三大菌业园区之一,负责人是县人大代表、民营企业家、大寨镇毕家岭村、安家沟村两村的村支部书记宋以斌,是昔阳县“企官带村官、党建促脱贫”的典型,基地+产业+农户直接带动周边贫困户120户。
健康扶贫,构筑因病致贫返贫的牢固防线
“经过调研我们发现,因病致贫、因灾返贫、文化程度低无力脱贫,是产生贫困的很大原因。”晋中市扶贫办主任侯文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晋中市严格落实“三保险、三救助”医疗保障政策,全市7825名乡村干部、3622名医生与20253名贫困人口进行了双签约,作到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覆盖。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晋中市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雨露计划教育扶贫等六项精准资助政策,学前教育资助幼儿1.7万名;义务教育3.4万名学生享受到“两免”政策;普高阶段,2016-2017年为1951名贫困高中学生免杂费补助资金85.1万元;中职教育实现了免学费全覆盖;高等教育,2016年为659名大学生发放资助资金329.5万元,构建了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全覆盖”的资助体系。
根据全市深度贫困现状和特点,今年晋中市新制定实施8项特殊支持政策,包括推进特色产业在深度贫困村全覆盖,发展杂粮、设施蔬菜、食用菌、中药材等给予财政补贴,抓好安全饮水提升,义务教育全覆盖,明确市县两级财政用于深度贫困村的资金比一般贫困村高30%以上。市县行业主管部门加大对深度贫困村切块资金投入,确保年度增幅高于全市平均增幅20个百分点。
率先谋划,实现脱贫与奔小康的无缝对接
“昔阳县今年要脱贫摘帽,我们这一年忙得团团转,下乡驻村的频率非常高,一周至少住两天。”昔阳县宣传部长张月清给记者看了她的手机,在干部帮扶微信群中,每个干部每到村里就发个位置点个卯。
昔阳县是全省首批、晋中市首个脱贫摘帽县。为此,晋中严格对照贫困退出标准,专门出台《关于支持昔阳县如期脱贫的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17个方面的倾斜支持政策,凝聚各方攻坚合力,以确保昔阳县今年高标准脱贫摘帽。
4月11日,楼阳生省长在左权调研时提出,晋中市和左权县要率先谋划实施脱贫后奔小康工程的要求。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统筹全局谋划、亲自安排部署。市长王成指出:“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的同时,我们要积极谋划脱贫后奔小康工程,将奔小康工程与‘十三五’规划实施统筹结合起来、与全面挺进全省第一方阵统筹结合起来,做好各方面衔接工作,要注重脱贫产业的长远性,提升贫困群众发展能力,优先考虑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保障,充分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左权县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围绕“2年脱贫4年小康”的目标,强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旅游产业化、新型城镇化、全域生态化,全面实施居民收入、集体经济、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兜底保障、社会管理六个奔小康建设,确保2018年底整体脱贫,2020年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本稿压题图片为和顺县银河湾农牧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养殖的西门塔尔牛。
本稿配图均为本报记者冯杰摄。
本报记者 巩国强 齐泽萍 郝光明
短 评
花好每一笔扶贫款
资金真正落实到扶贫项目上,扶贫项目真正体现到增收效益上,增收效益真正覆盖到贫困户头上,这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核心内容。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扶贫增效上,晋中市摸索出了自己的科学方式。
按照“村村户户脱贫有规划,规划围绕脱贫目标定、项目跟着村户规划走、资金跟着脱贫项目走、责任跟着扶贫资金走”的原则,晋中市优化流程保精准、优先产业保增收、创新机制保效率、从严监管保安全,精心实施好每一个扶贫项目上,花好每一笔扶贫资金。
扶贫项目紧紧围绕贫困户增收和脱贫需求,按照“户申请-村提议-队帮扶-乡审议-县审定”的流程确定。把项目的“选择权、实施权、管理权、受益权”全部交给乡村、交给贫困户。项目的确定从过去的“自上而下”变为现在的“自下而上”,更具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资金的使用拨付在严格把关的基础上减少中间环节,确保了资金高效安全。
在因村因户科学规划项目的基础上建立好项目库。全市9个有脱贫任务的县建立了以特色农业、光伏扶贫、电子商务、乡村旅游等为重点的扶贫项目库。共规划项目4220个(2017年-2020年),概算总投资55亿元。其中,产业项目2200个,概算投资32.5亿元;基础设施项目1650个,概算投资21.3亿元;公共服务项目370个,概算投资1.2亿元。这种产业为先统筹使用资金的方法,有效保证了资金使用效率。
在资金使用上,晋中市创新机制,堵塞管理漏洞。项目资金由原来的“报账制”改为“国库集中支付制”,保证了扶贫资金阳光支付。项目实施绩效管理,各县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实施全过程绩效管理,确实做到了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
齐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