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黄芪看中国,中国黄芪在山西,山西黄芪数浑源。素有“中国黄芪之乡”美誉的浑源,是“正北芪”原产地。
清朝起,浑源黄芪就成为朝廷直贡药材,一直以来被广大专家视为珍品。这些年,浑源黄芪又成为当地脱贫致富的“好帮手”。
“走种芪路,打黄芪牌,上下一盘棋”——浑源县委、县政府把发展黄芪产业作为优化种植结构、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促进脱贫攻坚的突破口和切入点,出台产业发展优惠政策,上大项目,动大响器,重新擦亮了“黄芪之乡”的烫金名片。
村民从挖黄芪到种黄芪
在有着400多年黄芪挖采历史的浑源县裴村乡大桥村,记者随着村民走了十几里山路,来到大桥阳坡沟深处。野草堆中伫立着一株株野生黄芪,争相仰头呼吸山里的清新空气。
“黄芪我已经挖了60多年了,我们直接来山上挖,没有自己种过。”同行的村民告诉记者,哪座山头上有野生黄芪,哪里的年份久远,他们闭着眼都能说上来。
“黄芪的生产周期长,最少5年才能挖。如果要靠黄芪致富,我们必须保持种采平衡。去年,村里新种了黄芪3000亩,出产黄芪30000斤,黄芪收入达50万元,全村贫困户才全部靠黄芪稳定脱了贫。”大桥村党支部书记郭德胜接过话头,“这几年,种黄芪能确保户均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已成为全村经济的支柱产业。”
不少村民将自家院子改造成加工厂,将黄芪通过简单加工,切头去尾、晾晒、捆扎。据不完全统计,大桥村目前至少有十多个这样的家庭作坊。郭德胜介绍说,“村里成立了合作社,马上成立一个黄芪加工企业,购进一批机器,将黄芪深加工,这样就能进一步提高村民收入,带着村民抱团闯市场啦!”
种植黄芪为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浑源县南部的裴村乡、官儿乡等十多个乡镇,渐渐改变了以往只挖不种的观念,发展起黄芪种植产业。
政策助力产业做大做强
浑源县宜芪面积39.6万亩,有芪面积28万亩,其中规范化种植面积15万亩,先后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黄芪GAP认证”,被授予“国家GAP基地”、“全国道地药材基地县”称号。
有好底子,再加上政策对路,浑源黄芪产业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县委、县政府多次出台产业发展优惠政策,加大产业项目奖补力度,成立浑源县中药材产业发展管理中心,建成道地药材交易中心,引进国家中药材资源动态监察信息站,成功申报国家黄芪种植与加工标准化示范区。
浑源县扶贫办安晓峰介绍道,“黄芪产业已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主要来源,全县三分之一的农民从中受益。今年县里新增黄芪种植2万亩,整合财政资金500万元用于产业补贴,此项可带动120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脱贫,确保户均增收4500元。”
截至目前,浑源从事黄芪种植、加工、销售的企业共有424个,其中总投资7.62亿元的山西安瑞农林科技10万亩黄芪规范化生产基地项目正式投入运行,总投资2亿元的国新能源黄芪规范化种植项目运行良好。两个上亿元大项目的成功引进,成为浑源县黄芪产业的两个“火车头”,拉动该县黄芪产业快速向前迈进。
“虽然黄芪种植生长周期长,黄芪王更是需要数十年才能成材,但从长期利益看,经济效益十分稳定。”安晓峰讲道。
产业链条纵横延伸
在扩大产业规模的同时,浑源也在深挖黄芪价值,延长其产业链条。
在浑源县城北侧的山西国新晋药集团营销处,国新集团总经理赵贵福向顾客介绍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黄芪产品,“黄芪原品、黄芪切片、黄芪蜜、黄芪酒、黄芪木耳、北芪菇……”。
这些黄芪的衍生产品普遍受到消费者的热捧,比如以黄芪根茎作“下脚的料”催生黄芪羊、北芪菇、黄芪茶、黄芪酒、恒芪花茶、恒芪叶茶等等。
“延伸产业链条的同时,我们也在发展黄芪文化旅游,希望有更多人走进浑源,近距离了解感知黄芪文化魅力。”郭德胜表示,黄芪种植和黄芪旅游是可以相互促进的,二者又都有助于提升浑源黄芪的品牌知名度,有利于进一步打开市场。
如今的浑源,黄芪,这份大自然恩赐的特殊礼物,势如破竹,愈加枝繁叶茂了。
仝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