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引黄TBM进洞全景图
▲桑干河生态补水
▲保德县境中部引黄工程施工现场
▲位于吕梁兴县的中部引黄工程TBM1标隧洞掘进工地与潺潺流水构成了一幅线条美作
▲小浪底引黄工程盾构机掘进现场
▲中部引黄施工13标下穿北川河段施工现场
▲小浪底板涧河大坝混凝土浇筑
▲东山供水工程TBM始发进洞
▲辛安泉庄头泵站
编者按
2011年11月,山西大水网规划审查会议在北京召开,获得专家组高度评价,到2012年初,山西省水利工作会议强调,把工程建设作为今后五年的中心任务,在2012年掀起大水网建设高潮。当年5月,中部引黄工程在吕梁市开工奠基;7月,小浪底引黄工程在闻喜县开工奠基……
历时数年的大水网工程今年迎来了决胜之年,好消息不断传来……
今年6月,由山西省水利厅牵头,启动七河生态修复永定河上游桑干河生态补水,黄河水从山西大水网“两纵十横”第一横——万家寨引黄工程北干线1号隧洞注入朔州七里河,经桑干河流向下游京津冀地区的永定河。这是黄河水在山西首次实施跨流域生态补水。
9月28日,山西大水网辛安泉供水改扩建工程主体工程完工通水,顺利通过验收,这是大水网四大骨干工程中首个通过完工通水验收的项目。
9月29日,山西大水网中部引黄工程施工26标标段隧洞贯通暨西干线石楼-隰县段输水主洞全线贯通。
9月30日,山西大水网东山供水工程关河水库至云竹水库顺利通水,上党地区的浊漳河水逆流而上开始润泽晋中盆地,这是大水网工程首次实现跨区域调水。
山西大水网工程是我省“十二五”时期水利建设的“龙头工程”,也是我省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的基础性工程。大水网供水区面积11.3万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72.4%,覆盖大同、忻定、太原、临汾、运城和长治六大盆地11个中心城市92个县(市、区);受益人口3006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84.1%。工程建成后,全省年供水总量将由“十一五”末的63亿立方米提高到93亿立方米。
建设大水网工程,是基于山西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基本水情而做出的决定。山西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8亿立方米,占全国28000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的0.4%,人均水资源量也处于全国倒数第二、三位,水资源严重短缺。
但较之水资源短缺更为严重的是,因地理条件所限,产水多在山区,而用水多在平川盆地,形成了山西产水与用水空间不相匹配的问题。尤其在“十一五”建成35项应急水源工程、除险加固500余座病险水库之后,全省境内地表水供需宏观达到基本平衡,面临的主要水问题已由“十一五”初期的地表水拦蓄不足转为水资源配置能力问题,即如何把费很大劲蓄起来、拦起来、提上来的水库水和黄河水,送到全省最缺水、最需要水的地方。建设山西大水网,可有效解决山西省调蓄水工程多位居山区,用水户多在城市、平川和盆地,水资源分布与工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布局不相匹配的问题,在空间上满足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
山西大水网以纵贯南北的黄河北干流和汾河两条天然河道为主线(两纵),以十大骨干供水体系(十横)为骨架,通过河库连通工程建设,将省内六大河流及河流上的大中型水库连通,形成“两纵十横、六河连通、覆盖全省”的供水网络。
大水网工程规划中的核心问题是降低提水扬程,以此降低工程运行成本,目前规划的四大工程中,小浪底引黄扬程为254米、中部引黄为200米。尤其是在中部引黄工程规划时,山西省水利厅改变沿黄各县各自为战、垂直黄河大北干流段、独立高扬程小规模取水(扬程多在600米左右)的方式,充分利用我省北高南低的地形特点,从北部地势较高的天桥水电站取水,沿吕梁山山脊西侧的1020米等高线自北向南布置输水线路,向沿线4市17县自流供水。这种集中提水供水的方式,比分县提水工程降低了三分之二的扬程,工程线路总长也远低于各县垂直黄河取水工程的累计长度,同时也有效回避了工程沿线压矿及煤矿开采的影响。虽然增加了工程建设难度,但有利于工程的长远运行和发挥最大效益。在大水网其他骨干工程规划设计中,也综合考虑了工程扬程、效益、用水方便程度等因素。
对山西大水网的规划与建设,水利部给予了精心指导。陈雷部长明确批示“将山西作为试点,推动此事”;刘宁副部长专赴山西主持召开大水网工程技术方案审查会,为工程规划设计严格把关。2011年,水利部在京组织国内50多位知名院士、专家对《山西大水网规划》进行了专项审查,为山西大水网工程把脉会诊。通过审查,水利部认为大水网规划符合山西省水资源开发利用实际,也是费省效宏的最佳工程设计方案,并将山西大水网列为全国“江河湖库水系连通”试点工程加以推进。新疆、辽宁、福建等省曾派人专赴我省大水网工程调研,了解我省的规划和做法。
本报记者 冯杰 通讯员 王秀芳 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