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出县城,道路蜿蜒,满目皆是黄土,走进大同市浑源县西郭家庄村,行驶在刚刚通车的长14公里、4.5米宽的高标准乡村公路上,听到最多的是村子之变。
2016年12月,浑源县委宣传部对西郭家庄村展开对口精准帮扶,一年下来,村子里修了公路、打了水井、种出特色农产品……一张张“成绩单”,就像一股股“清泉水”,滋润了“干郭家庄”!
“山高路陡坡地多,打水还需5里挑。”山多地瘦,坡地不蓄水,水资源缺乏,是西郭家庄村贫困的主要原因。
西郭家庄位于浑源县西北坡区,距县城30公里,地处丘陵,地势崎岖,是出了名的缺水区,农村一缺水,发展就大受限制,除了农作物收成不好,养殖也是纸上谈兵,因此西郭家庄村三分之一的人家是贫困户,生活生产条件极其困难。
“想喝水要去5里以外的沟里去挑,每天光挑两担水就要花一上午时间。”74岁的贫困户庞桂莲回忆,喝的水去挑,种地完全是看天了,家里的地都在坡上,每亩地也收不了几个钱。
坡地、缺水犹如道道屏障,贫困赶不走,小康就进不来。“怎么脱贫”成了西郭家庄村人一块心病。
“要脱贫,必须先解决水的问题!”去年年底,浑源县委宣传部对该村对口帮扶,驻村工作队一上来,就开始寻穷根,“路子找不对,憋多大劲也使不出来。”驻村工作队长穆鹏说。
为了解决村民的吃水难题,工作队没少费劲,多方协调,在该县水务部门的支持下,终于争取到了人畜饮水项目,210米的深井开始动工,自来水管入户工程也逐步展开。
“马上就要通自来水了,谁心里不高兴?”村民乔玉亮说,“这可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大工程,以后做啥都有信心了。”
吃水解决了,地还是个问题。西郭家庄村的耕地多位于山坡之上,雨水顺着山坡流入川下,土壤存不住水,干旱问题严重!如何能让坡地也可以蓄水种植?南方的梯田给了工作队一个好思路。
今年,为不影响庄稼收成,在秋收之后,工作队联系施工单位对全村4200亩土地全部实施“坡改田”,保持土壤存水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村里的坡改田项目实施后,蓄水功能就加强了,用不了两年,粮食的产量肯定就提高上去了,进一步配合一些滴灌等,把这里的旱田变成水田。”穆鹏对记者介绍道。
“县委宣传部和村子结成帮扶对子仅仅一年,村里就大变样了。”在村里穿街走巷,村支书乔有权一个不落地介绍着大大小小的扶贫工程,“你看看,都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德政工程,今年村里老老小小做啥事也有信心了。”
村南一大片太阳能电池板吸引了大家的目光。“这个太阳能项目真不赖,国家投资,百姓受益,只要太阳一露脸,这些电池板就像聚宝盆一样源源不断地生出真金白银。”乔有权越说越高兴。
在废弃的旧校舍和院落空地,几位农民“技术员”掀起地上草帘的一角,展示他们的“宝贝”:“你看,这是驻村工作队联系为村里免费建设的500平方米木耳菌棒、2000平方米蘑菌棒试验田。”一排排菌棒上,已生出了鲜嫩的小黑木耳,“上了市,都是抢手货!”
通了路,有了水,致富项目一个个接着实施,“干郭家庄”再也不“干”了!沿路走来,摘掉祖祖辈辈的“干”帽子,成了西郭家庄村民津津乐道的话题。 (仝雄成 杨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