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15年7月以来,阳泉市直单位共派出130名第一书记驻贫困村进行帮扶。两年来,第一书记在乡镇党委领导和指导下,从派驻村实际出发,紧紧依靠村党组织,与村“两委”成员一起抓住主要矛盾,解决突出问题,取得了可圈可点的成绩。
为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好党的十九大精神,激励我省更多干部下基层、转作风,推动农村党建,继续将深度扶贫推上高潮,从今日起,本报将开辟专栏,从阳泉130名第一书记中选取典型,一是采取人物报道的方法,宣传他们的工作方法和取得的成绩;二是对他们在第一书记岗位上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现陆续刊发,敬请垂注。
2015年8月,赵华锋刚到盂县西烟镇泉只村担任第一书记时,深感自己作为一名外来干部,缺乏农村基层工作经验该如何开展工作?怎样做才能取得群众信任?对此,他确实有短暂的迷茫和困惑。但当他了解到这个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村集体收入低、村民急切期盼改变发展落后面貌时,强烈的责任感又使他充满了干事创业的激情。所以,他要求自己:吃农村饭、讲农村话,带着感情为农民办实事,把自己真正融入到泉只村老百姓当中!
为改变村容村貌,赵华锋和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起,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多方筹措资金,修建了村街道护栏120米,硬化村办公场所周围场地300平米;解决了村中街道两旁乱堆乱放杂物等问题,清理了通村公路两旁和河道垃圾,使全村卫生环境焕然一新。他还争取到基层组织建设资金,对村两委办公场所进行了改造和维修,同时添置了一些办公用品,为党组织开展活动和村民议事创造了便利条件。
想村民所想,急村民所急,是赵华锋的行事风格。2016年夏季,泉只村突然遭受冰雹袭击,农作物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失。为此,赵华锋积极与乡民政员沟通,为受灾村民申请求灾补助;针对今年夏季大雨频繁,田间道路损毁严重这一情况,赵华锋积极组织全村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义务投工30多人次,修复了所有冲毁道路;每当收获时节,他都要四处联系加工企业,收购村民的谷子等农产品,不但解除了村民从事农业生产的后顾之忧,还使农民增加了收入,也提高了该村农产品的知名度。
在扶贫工作中,他深入到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既向其宣讲国家扶贫惠农政策,又结合“扶志”与“扶智”,鼓励贫困户增强脱贫信心,帮助贫困户学习实用技术。同时,他与自己的工作单位联系,争取到资金支持,为村里25户有养殖意愿的贫困户购买了383只80天大的土鸡苗,发放到户,促进贫困户增收。去年立冬时节,气温骤降,为让村民温暖过冬,赵华锋与村支两委及县帮扶单位积极走访村户,逐一了解他们过冬遇到的难题并加以解决。其中,他与该村的帮扶单位——县住建局联系,为贫困户过冬赠送了棉衣,也送去了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与温暖。
更重要的是,为从根本上解决泉只村集体和村民收入低这一难题,赵华锋着力在产业发展上想办法。他通过走门串户跑田头,通过多种形式了解村情、民情,实地察看水情、路况、农产品种植情况及村级资源状况等,广泛征询群众意见,与村两委一班人研究制订《泉只村帮助工作方案》,提出了发展村集体产业发展项目的思路:采取“村集体+公司+农户”的模式,以实体发展、入股分红、滚动发展的方式实施村级集体产业项目。
在操作上,赵华锋与村两委一班人坚持走“六议两公开”的程序,经全体贫困户同意,村集体将扶贫资金投入到产权属于村集体的思远养殖有限公司,由该公司实施科技养牛项目。同时,建立企业与贫困户的利益联接和分红机制,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增收。
思远养殖有限公司承诺,项目建成运营后,在脱贫攻坚阶段,公司将全部年利润的60%分给所有贫困户,20%分给所有非贫困户,20%留在村集体;全村脱贫后,将公司全部利润的20%留于村集体,剩余部分分给所有农户。
目前,泉只村养牛项目进展顺利。赵华锋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泉只村养牛产业将成为全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撑力量。
本报记者 张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