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暖阳洒在西坡村新建的打谷场上,晾晒着的一捧捧金黄色的玉米棒子堆满了整个场地,无尽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光能,勾勒出一幅农家秋收的幸福画面。
西坡村位于平顺县北耽车乡西北部,全村83户、210人,常住人口50人左右。2016年,该村育种玉米种植面积增加到280亩,产量15万斤,仅此一项西坡村收入就达到40万元。此项产业给村民们带来了“好生活”,该村顺利实现脱贫。
在村民张林春的院子里记者看到,墙上挂着一串串红柿子,地上晾晒着玉米棒,墙角还堆放着中药材——紫苏,一派丰收的喜人景象。“育种玉米比大田玉米的价格要高出4倍多,俺今年种了5亩多,1亩能产500斤左右的玉米,按照每斤3元的收购价格,就有8000多元的收入。另外我还种了紫苏,也能卖个5000多元吧。”张林春一边收拾着玉米棒,一边算着今年的收入,脸上乐开了花。
“育种玉米种植可不像大田玉米一样简单,播下种子就等着收获了。”来张林春家串门的张春娥接过话茬,讲述着种植育种玉米的不易。“播种的时候行距株距都有严格要求,密植度要高。每四行母本中间要种一行公本,给母本授粉。每年6月份潞玉公司的技术员还要亲自来进行母本抽雄!”
西坡村种植玉米的历史由来已久,但是大田玉米收购价格不高,村民们辛辛苦苦一年到头也赚不上几个钱。如何让土地生“金”?这是村党支部书记许爱斌任职以来思考的问题。“2005年,我主动与潞玉公司协商,我们提供土地,他们负责技术支持并收购,发展育种玉米种植,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运营,如今发展势头很好。”许爱斌说。
西坡村自从与潞玉公司合作以来,村民们都自觉地扩大育种玉米种植面积,全村由以前的100亩增加到现在的280亩,村民们的生活水平也芝麻开花节节高。
村民许爱国感叹道:“想过上好日子,就得跟着党的政策走,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都是真心为咱老百姓着想,跟着他们干,准没错。”许爱国曾经是贫困户,在乡、村两级干部的帮助下,育种玉米种植面积扩大到5亩,年增收6000余元。帮扶单位长治技师学院还让他的儿子许洪波参加了技能培训,实现了就业。
“去年,我们村在长治技师学院的帮扶下,有需求的19人参加了技能培训,现在3人已经正式上岗,月薪3000余元。”包村干部赵中达指着身边的一台崭新的微耕机说:“在‘一户一项’项目中,长治技师学院还联系相关部门为每户补贴3000元用来购买农机具,现在家家户户都有了农机,种地更是省时省力了。”
户户种玉米、人人学技能、年年能增收。西坡村的村民们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了希望,正昂首阔步、共同奋斗在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的振兴离不开产业的带动,今后,我们村还要大力发展光伏发电、中药材种植,让产业遍地开花!”许爱斌信心满满。
本报记者 冯毅松 通讯员 申平广 王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