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暖阳透过塑料薄膜,照进了葡萄实验大棚,葡萄枝条上冒出的叶芽显得更加嫩绿。实验大棚的主人是永济市丰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高社革,他正熟练地挥动着手中的剪刀,忙着葡萄冬管。“跟露天相比,棚里的葡萄不需要下架,但是要注意温度,现在这个节气,十四五度最好!”高社革的言语中透着专业和自信。
返乡创业近十年,高社革已经成了葡萄产业的行家里手,成了引领农民种植葡萄增收的“领头羊”。
决心:做大一个好产业
2008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高社革回乡创业,决心在葡萄种植上做文章。在乡亲们的眼中,从没有和土地打过交道的高社革,纯粹就是个“门外汉”。
“只要下功夫,就没有干不成的事!”高社革骨子里的犟劲上来了。他多次外出考察学习,第二年他说服了5户村民成立了永济市丰农葡萄种植专业合作社,在该市卿头镇承包了30亩地,聘请专业人员,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销售的运营模式,主推葡萄新品种克伦生。
克伦生除了对技术要求高之外,产量低是全国葡萄种植产业中的一大难题。为了攻克这一难题,从2012年开始,高社革组织合作社技术力量刻苦钻研,对克伦生葡萄进行技术改革,当年亩产就突破了4000斤,这项技术目前已经成为全国克伦生葡萄种植的基本技术。
为了更好地服务乡亲,他先后投资2000余万元,建立了集办公、果客食宿、农业培训等为一体的丰农葡萄服务中心,随后投资200余万元建立了冷藏库,解决了葡萄仓储问题,让种植户和客商再无后顾之忧。到2014年,合作社共发展夏黑、户太八号、红提、克伦生等品种15000余亩,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注册了“丰格睿”商标,产品远销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民心:诚实守信赢口碑
创业并非一帆风顺。2014年,多天的连阴雨让永济葡萄种植业大面积受损。由于雨水过多,采摘后进入冷库一周左右便出现腐烂、霉变现象,造成葡萄收购进退两难的情况。
“绝不让一粒病变的葡萄流入市场!”他把有腐烂现象的葡萄全部整理出库深埋,共处理病变的葡萄20余万斤。同时,他自筹80余万元付给果农,不让合作社社员经济受损;客户在海关检查发现问题的400余箱葡萄价值3万余元,他全额退回。第二年,广东一客商专程从深圳过来,投资50万元帮助丰农葡萄合作社葡萄大棚建设,加上大棚葡萄和露天普通价格相差好几倍,农户接受程度也高,很快合作社大棚普及率达95%以上。
如今,愿意和丰农葡萄合作社打交道、愿意和高社革打交道的商家越来越多,他们看中的,正是高社革正直憨厚、淳朴诚信的美德。
爱心:不让一个乡亲掉队
回乡创业,不忘初心,高社革与他的合作社在发展中不忘记父老乡亲,一直关心和帮助贫困群体。他通过引导务工、免费培训、为贫困户搭建大棚等多种方式对贫困群众进行帮助。
张营镇北阳村农民胡七伍的妻子由于车祸,生活不能自理,胡七伍照顾妻子生活十分拮据,2014年,合作社为其投资7万余元,搭了5亩钢架大棚,种植克伦生葡萄,当年收入20余万元;卿头镇枣疙瘩村种植户杨建国生活贫困,合作社为其投资3万余元搭建大棚,第二年,杨建国的葡萄产值达12万元……
据了解,在推广引导种植户搭建设施大棚的过程中,合作社和客商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帮助没有经济能力的种植户搭建钢架大棚,待葡萄见效益后再分期偿还。
“带动更多的乡亲一起富起来,是我创业最大的目标!”如今,在高社革的努力下,合作社一步步发展壮大,合作社社员由原来的5户已经发展到204户,面积达1400余亩,遍布该市6个镇(街),带动和服务永济葡萄面积达35000余亩,实现劳动就业300余人,产值平稳保持亿元以上,成为永济葡萄发展与带动的龙头企业。今年,仅在该市卿头镇的2万亩葡萄产值就达6亿元,每户均收入达20万元。
今年,高社革又投资了700余万元,从河北昌黎请来专业技术人员,在该市太宁村高标准打造集休闲、观光、采摘、育苗为一体的葡萄示范园区。在共同致富的新征程上,高社革正在和乡亲们一起,在永济这片创业沃土上“创”出一片新天地。
本报记者 杨永生 通讯员 卫明珠 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