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新媒体代表,微博、豆瓣、论坛等网络集散地以其海量即时信息吸引了大量参与者。纵观近几年微博和论坛中由突发性事件产生的人肉事件、网络暴力事件,大学生群体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现实生活中,人们在某些影响的作用下会形成一个群体,但形成速度较为缓慢。而网络由于其传播便捷性以及无限扩散的性质,使得人们更易于聚集成群,形成网络社群。大学生作为一个较为特殊的群体,其心理影响下的个体行为或许对网络行为以及现实社会没有多大影响,但当有着同样教育背景与相似心理的大学生组成群体时,他们的群体行为就会对现实社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网络中大学生群体心理及其产生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进行积极的引导。
什么是大学生群体心理
大学生接受着良好的高等教育,有自己独特的观点与看法,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有着本能的好奇与喜欢。因而各种各样的网络信息强烈地吸引着他们的关注,逐渐成为他们获取信息的来源,也成为他们传播信息的媒介。
极易成群的大学生群体作为我国网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网络行为不可否认地对网络以及现实社会产生影响。笔者认为,当前大学生在网络社群中的群体行为表现出求知欲旺盛、猎奇心理强、极易接受暗示和反社会倾向与心理暴力、极易产生传染现象等两种倾向。
产生这些行为倾向的心理因素有以下几点。
1.从众心理。每一起网络群体行为都不属于个人行为,也不是群体无目的的行为。网络意见领袖总能起到推波助澜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而身处群体中的人们,常常受到意见领袖的心理暗示,一切听从意见领袖安排。
2.思维定势。所谓思维定势,是指思考问题时的一种思想惯性或习惯模式。正是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使得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负面问题时懒于思考、疏于解答,充当了负面新闻的传播者。
3.逆反心理。大学生处于特殊的成长阶段,思考问题较为单纯,也较为简单,对于一些他们认为的负面事件单纯地表现出厌恶之情,而这样的厌恶之情极易使他们以偏概全,最终产生逆反心理。
对现实社会的影响
我们应该注意,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如果引导不当的话,会产生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1.群体极化。“群体极化”现象是指,“团体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在商议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网络比现实社会更容易引发群体极化现象。网络世界很难说清楚哪些是真相哪些是谣言,因此大学生很容易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盲目地发出感性的声音。
2.网络民粹主义。民粹主义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它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的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上。
由其定义可以看出,民粹主义强调平民性与反权威性。大学生从小受到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熏陶,在面对与国家民族利益相冲突的人或事时很容易爆发出强烈的民族使命感。同时,他们对于社会底层的人充满了同情心,因此对于损害民众利益的事情很容易产生愤怒之情。这些心理如果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是极易发生以民主为名义的民粹主义性质的事件的。
应对措施
大学生网络群体行为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有其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我们需要正确看待并合理引导。在应对群体极化倾向以及群体事件造成的消极影响方面,社会已经在加强舆论监管、规范网络媒介、健全立法等方面不断努力。而在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引导方面,还需要当作一件系统工程来抓。
净化网络环境。网络是大学生获取新闻与了解信息的重要媒介,甚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是唯一媒介。因此,首先要净化网络环境,减少和防止谣言、虚假新闻的传播,从而使大学生获取的信息具有高度真实性,并降低大学生受到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机会。
加强信息公开与权威发布。大学生之所以愿意相信网络,是因为网络信息传播速度快,任何信息都可以在网络上看到。在官方迟迟不发表权威信息时,他们就会借助网络还原事件真相,从而自己形成对事件的认识。而这一过程,是大学生最容易受到虚假信息干扰甚至“洗脑”的。因此,政府应当加强信息公开,及时进行权威发布,使得网络上的“小道消息”难以产生以及传播。
提高媒介素养。处理好信息获取这一环节之后,还要处理好信息传播这一环节。在接收到一则信息之后,大学生会根据自身经验和喜好判断是否需要将其传播出去。因此,需要加强媒介素养,提高网络信息的准入和传播门槛,防止虚假信息的进入与扩散。同时加强大学生判别虚假信息的能力,使其学会判断自己的行为会对事件发展产生怎样的后果,从而使虚假信息以及谣言等的传播在他们这里中断。
培养网络社群中的“意见领袖”。在参与群体中,部分善于表达、分析深刻、见解独到的大学生的观点往往影响甚至左右其他学生的看法,并由此引导、控制着整个社群的舆论方向。因此,强化社群“意见领袖”的责任感,使他们树立榜样作用,可以减少消极的群体性事件。
增强基本常识和社会常识的传播。逆反心理一方面来自于对社会的不信任,另一方面来自于学生的不成熟,感觉现实和理想之间的差距太大。因此政府和社会应当加大对大学生基本常识和社会常识的培养。这样对大学生培养健康的心理有帮助,也对维护社会稳定有帮助。 (作者单位:山西日报)
曹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