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综合新闻

党建引领搬迁路—— 来自五寨县抓党建促脱贫的调查报告

  行路难、上学难、吃水难、看病难、适龄青年找对象难,“五难”问题曾经像五座大山困扰着五寨县清涟村一代又一代村民,村里仅有一条崎岖山路通向村外,自然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条件极差,特殊的地理环境使贫困如影随形。
  现在的清涟村位于五寨县城清涟河畔,2003年开始搬迁建设,占地105亩,建成平房220座,硬化街道7公里,不仅配套了水、电、村卫生室、广场等基础设施,实施了上、下水管网,道路踏铺,旱厕改造等工程。同时,在2011年还新建了敬老院,目前有60多位老人入住,彻底解决了搬迁后孤寡老人的生活问题。
  和清涟村一样,五寨经堂寺办事处14个村庄曾经都地处山庄窝铺,到2016年底,该办事处所有人员一户不落、一个不留,实现了全员和谐大搬迁。2016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616元,而经堂寺搬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300元左右,高出25%,达到了“两不愁、三保障、一增收”的要求,实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五寨县地处晋西北黄土高原,是全省36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近年来,该县按照中央、省委、市委的安排部署,把加强移民搬迁地党建工作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统筹谋划、融合发展、持续发力,积极打造以“党建引领搬迁”为内核的“清涟村”模式,通过党员示范、组织保障、党建引领等方式,探索出了一条基层党建引领深度贫困地区整村搬迁助推脱贫攻坚的新路子。

党员带头做表率,用干部的汗水换来移民群众的笑脸

  思想先行增内力。在搬迁的过程中,群众安土重迁的观念浓重,不愿改变现有的生活方式。该县坚持把思想教育同搬迁实际困难相结合,把抓好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放在首位,统一了党员干部对于整村搬迁工作的思想认识,再由移民党员干部挨家挨户做移民政策、二次就业等宣传动员。
  党员带头做表率。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广泛开展“一引领三带动”党建活动。“一引领”,即移民党员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示范做典型,用典型做引导。“三带动”:一是带动和谐移民。组织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愁”民情大走访活动,准确掌握民意,为易地扶贫搬迁统一了思想、理顺了情绪、化解了矛盾;二是带动精准扶贫。通过党员带头、干部带动,资源整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方法,帮助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三是带动增收致富。大力开展“党员致富能手与移民户结对子”主题实践活动,积极帮助移民群众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带动移民群众增收致富。
  三级联动聚合力。县乡村三级干部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聚了移民搬迁的强大合力。先后推行了“一名县级领导包保、一个牵头部门负责、一套专门班子跟进、一套方案管理推进、一个倒排工期进度、一笔经费保障运作”的“六个一”领导包保责任制和县级领导包点、专业干部联系、乡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机制。县四大班子领导干部、县直相关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到搬迁村现场办公,乡村两级书记入户解决问题,每个搬迁户均有乡干部、帮扶责任人同时包户,实现搬迁群众由“要我搬迁”到“我要搬迁”的转变,用干部的汗水换来移民群众的笑脸,增加搬迁群众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组织保障全程跟进,让移民群众的困难和问题有人管有人帮

  优化组织设置,提高服务效率。该县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贯穿于移民搬迁的始终,贯穿于移民群众发展的过程。地处五寨沟山区的原经堂寺办事处14个行政村、1468人,在搬迁启动前,组建了临时党组织;在搬迁到清涟新村后,采取联合组建的形式,成立了清涟移民新村党总支,下设5个党支部,将办事处原11个党支部67名党员全部纳入管理范畴。制定党组织工作规则、议事规则,以及民主评议党员、党员联系移民群众、党员教育管理等制度。同时,加强了党组织服务阵地建设,集中新建了1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和党员活动阵地,提高了服务群众效率,增强了党员干部带领致富能力。
  强化保障力度,激发干事热情。足额安排移民村办公经费和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实行转移支付资金与并村工作挂钩,确保总量增长。进一步加大党建经费投入力度,移民村党建经费参照现行社区办公和活动经费达到10万元以上的标准,列入财政预算。
  突出制度建设,保障群众权益。着力构建“移民困难有人帮、移民诉求有人解、移民生活有人管、移民生产有人问、移民发展有人扶”的“五有”机制,加强和改进“移民党建”工作,为清涟村推动发展、促进和谐、改善民生提供坚强组织保障。

以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实现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为了实现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五寨县以加强党的领导为根本,以服务群众为宗旨,以党建引领特色产业发展,助力了脱贫攻坚目标的实现。
  “党建+土地流转”:让脱贫增收有了“新航标”。清涟村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带动、协调、组织作用,引进县芪参开发中心,通过采取“村支部+企业”的模式,整合村民闲置土地流转给芪参开发中心种植中药材,有效拓宽了农民群众的增收渠道。
  “党建+示范带动”:让搬迁群众致富增收有了“新盼头”。原经堂寺14个村村民历来就以养羊和采摘野生植物为生,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发展养羊业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利用这些优势,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成立养羊合作社3个。目前,清涟村羊存栏量达到1.1万只,户均保有量达到15只。
  “党建+生态旅游”:让搬迁群众致富有了“新链条”。原经堂寺14个村地处五寨县旅游开发重点地区,清涟村利用这一优势,积极促成与山西五亿兄弟农民开发公司合作开发旅游项目,以土地(租金)入股,移民户通过“拿租金、分股金、挣薪金”等方式实现稳定创收。
  通过对原经堂寺乡1043人搬迁后逐户调查:外出务工、在本县从事餐饮服务、护林员、环卫工作的519人;从事养货车、开货车的19人;从事种养植业的88人;靠低保、养老金、流转土地等的有165人;经商的16人,形成了多元化产业的格局,移民群众收入明显增加。
  清涟村移民实践仅仅是五寨县党建引领易地扶贫搬迁的一个缩影。目前,五寨县在推进易地搬迁过程中,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考察山西讲话精神,将整村搬迁作为解决深度贫困的有效办法,按照“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党的组织,实现党的工作全覆盖”要求,已融合共建临时移民小区支部3个,覆盖12个乡镇102个村。全县积极借鉴清涟村“党建引领搬迁”的典型经验,2016年已经完成搬迁贫困户1019户2558人,同步搬迁227户729人;2017年已实现搬迁贫困户2402户5991人,同步搬迁700户2227人。(葛文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7-12-15期

  • 第2017-12-14期

  • 第2017-12-13期

  • 第2017-12-12期

  • 第2017-12-11期

  • 第2017-12-10期

  • 第2017-12-09期

  • 第2017-12-08期

  • 第2017-12-07期

  • 第2017-12-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